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郑晓龙说:我国电视剧生产过剩,一年7千集的需求,却拍摄了1万7千多集电视剧,供大于求,使大量电视剧无法播出,造成巨大浪费。于是他建议:提高拍摄的准入制度和制作门槛,以减少盲目投资。(1月22日《北京晨报》)
所谓一年7千集的需求,想来也不过是电视台的播出数量,但只有电视台才能播出电视剧么?在网络时代里,这根本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纵然将其他播出渠道都计算在内,依然有大量电视剧被制作出来,却无法播出,那又如何呢?关键在于其是否自负盈亏。但凡属真正的市场行为,自负盈亏,便只存在投资方是否乐于参与竞争的问题,而不应存在是否允许其参与竞争的问题。
其实,何止中国呢?美国的好莱坞,那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电影产地,每年产出600部左右的电影,却只有1/3左右能进入影院,其他就直接进电视网,乃至连电视网也进不去,只好直接发DVD。
无论在任何时刻,市场内都有大量企业经营不如意,面临亏损,面临破产清盘。那么,要限制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么?要限制一般民众经商么?当然不可以!那简直是荒唐的想法。
恐惧于竞争的惨烈,在特定环节上,不过就是实现电视剧的拍摄也形成为特权罢了。在巩固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之外,必然导致社会失去了好的作品,民众失去了娱乐惬意的机会。譬如说,最近一段时间内,一部名为《泰冏》的电影火得厉害,票房破了华语片记录,超过了12亿元。而这部电影却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如果在电影业采纳郑晓龙委员的建议,可能连拍摄机会都没有了。而近一段时期热播中的所谓的古装大片却是投资大、明星多,肯定在“提高拍摄的准入制度和制作门槛”的范围内,却只是拍出了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已。
让市场的回归市场,应完善制度以避免任何组织、个人以市场行为套取政府对相关的资金投入。当市场的已经回归于市场,则风险自担当,任何人无论是否为他人的投资回报操心,也没有借此封杀他人的行为自由、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一个垄断梦的权利。(许斌)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错位竞争”的春晚电视节目只是刚开始
违规电视节目为何屡“叫”不“停”?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