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发<手机安全报告> 植物大战僵尸遭14类病毒植入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视发<手机安全报告> 植物大战僵尸遭14类病毒植入

2013年01月22日 06: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8.3 安全趋势之三:资深黑客“拜金主义”倾向将更加强烈

    2012年,大批制毒者从Symbian系统平台转移到Android平台掘金。也进一步推动资费消耗、网银窃取、恶意扣费类病毒大幅上涨。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监测分析预测:2013年跟金钱相关如短信吸费、手机支付、手机电商等病毒仍将是主流;2012年下半年以来,网银窃取类病毒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短信巫毒(又称“短信僵尸”)感染上百万用户。同时,许多“山寨网银”不时现身,让许多手机用户饱受账户资金被窃之害;截至到2012年12月,新宙斯木马病毒又给银行客户造成470万美元的损失。腾讯手机管家首家查杀新宙斯木马病毒之后,发现该病毒可通过拦截银行确认短信、绕开银行双因子验证悄无声息地盗走账户余额。

 

2012年手机安全报告


    2012年12月末僵尸网络病毒大规模爆发,该病毒会联网到云端获取大量的手机号码和短信内容并偷偷转发,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发送上千条欺骗短信,消耗手机大量资费,形成一个覆盖广阔的欺诈网络,制毒者以此攫取黑色产业链灰色收入。

    随着移动支付在2013年进一步发展普及,预测病毒制作者或制毒机构将进一步投放更多资源放入Android平台,制度者或制毒机构针对读取用户银行卡、信用卡以及账单支付信息的病毒研发投入会加大,将“黑手“直接伸进用户的钱袋已成为黑客最为青睐的非法盈利途径。移动支付涉及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银行、银联、手机厂商、运营商、手机安全厂商等多种主体,因次,要最大化破除安全瓶颈,2013年整个移动支付安全领域所涉及的环节,需要全方位打通壁垒进行全产业链的合作。

    8.4 安全趋势之四:隐私窃取类病毒危害进一步扩大

    隐私窃取类病毒发展迅速,窃取用户网银和照片、通讯录成为重要的病毒特征引发各方的关注。比如在今年9月大规模爆发的病毒“隐私蛔虫”短短5天就感染20万用户,该病毒可以通过获取GPS地理位置、偷偷录音、上传用户通话记录、手机录音、视频和照片等强隐私信息,成为大面积的个人、商业等机密隐私泄露的重要威胁。

    2012年中秋,腾讯手机管家首家截获了两款命名为“2012,你幸福了吗?”以及“新白发之恶搞你幸福吗?”的视频软件,植入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手机号码与IMEI号等隐私。由于两款恶意软件的共同特征是借助热门话题传播,众多手机用户遭到袭击。

    2012年,腾讯手机管家截获一款a.spread.rootsmart.[隐私谍影]病毒,预计整个市场感染用户数已超过63万,为2012年感染用户最多的隐私窃取类病毒,该病毒在启动后申请授予root权限,并在后台私自下载并静默安装其它恶意应用,同时会收集短信、通话记录等隐私信息。而今年,整个Android市场预测已感染用户上百万的短信巫毒(又称短信僵尸)甚至可以窃取用户网银账号,个人财产安全岌岌可危。

    2012年,隐私窃取类病毒可以将用户照片、账号关键隐私全方位掌控,而用户一旦遭受这类病毒的攻击,往往毫不知情, 2012年,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检测出了十大典型与高危隐私窃取类病毒,目前感染用户总数达到了169万。由下图所示,2012年十大隐私窃取类病毒,平均单个病毒感染人数接近17万,从IMEI、IMSI号到手机通讯录、短信、地理位置,全方位窃取用户隐私,预测在2013年,随着隐私信息的价值彰显,隐私窃取类病毒将进一步疯狂席卷手机。

 

2012年手机安全报告

(责任编辑:周姗姗)

共(14)页 首 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