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方基尼系数遭质疑 收入分配改革更紧迫

2013年01月21日 08:12   来源:红网   顾长风

  国家统计局18日首次发布2003年至2012年的全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基尼系数是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计算出来的系数,用于反映一个经济体的财富分配和贫富差距状况。该系数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小财富分配越合理,数值越大贫富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用0.4来作为警戒线。

  记得去年,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就曾说,目前中国居民收入方面的调查是城乡分开的,基尼系数也是城乡分开的,发布全国统一的基尼系数有待于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这次全国基尼系数得以发布,说明“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这个技术性难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不幸的是,这次数据的发布,引发了众多网友和经济学家的调侃和嘲笑。

  调侃是不无道理的。首先,这个数据和民众的现实感观差异太大。按照这个数据,虽然每一年的系数都大于国际警戒线0.4,但四舍五入下来也就0.5。而有鉴于中华民族是个勤劳勇敢、任劳任怨、忍耐力超强的民族,0.1这样的差距应当也不会引起什么大问题。但现实割裂是相当严重的。一方面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另一方面是每月工资不够买半平米房。这样的差距,我想用0.1这样的系数之差来解释,未免太过牵强了。

  其次,这个数据很可疑。仔细观察这个数据,从2003年到2012年,基尼系数先是逐步扩大,而后又略有缩小的走势。2008年最高,为0.491,是个分水岭。2008年是个什么年份?我们知道,对于中国,2008年除了是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年份,还是“雷曼兄弟”倒闭、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年份。这次金融危机无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马局长对此是这么解释的,“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各级政府采取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措施,中国基尼系数逐步有所回落。”

  数据的主要目的,是反映问题的,而不是唱赞歌的。客观真实的数据,可以为主政者的决策提供参考,而错误的数据很可能会误导主政者的决策。一份数据客观真实与否,首先是统计调查的方法是否科学,其次是操作流程是否规范。尽管这两条都具备了,也因为世界的复杂性和统计技术本身的天然缺陷,而很难接近真相。比如,中国人和美国人是不一样的,前者的处世风格是不显富的,最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多少钱。这就给统计富人收入增加了技术性难度,你压根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少钱。有鉴于以上种种,计算发布数据更需要慎之又慎。因此,与其发布一个模棱两可的数据,不如没有数据。特别是在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种统计数据的权威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去年,笔者就曾发文:“在比基尼都日渐流行的年代,作为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重要判断指标的基尼系数,公布其固然有重要意义——如果差异太大,则有必要干预,否则会导致社会危机——但是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调查数据必须是真实可信的,计算方法必须是科学的。要是缺少了这一前提,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不仅没有反映客观现状,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误导社会、误导决策者。结果是不仅没有改变本来就糟糕的状况,反而使坏现状雪上加霜、糟上加糟。最可怕的一种情形是,完全抛开了种种客观事实,编制出某种计算方法,计算出符合‘需要’的数字,然后说,你们都说这个社会糟糕透顶,其实你们的感官错误了,不信你看,这系数说明它是多么的美好呀!——这就祸国殃民了。”

  从现实看,我国贫富差距很大——虽然差距具体有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差距很大是共识,这没有什么可争论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在如何解决差距的问题上找出对策呢?为何老是今天拿出一个数据,说情况很糟很坏,不得了了;明天又搞出一个数据,说情况没那么坏的,仅仅是坏了一点点而已?为何收入分配改革喊了八年,迄今还是难产?为何老拿数据、老拿基尼系数来说事?要知道,这是很没意思的!因为真问题还呆在原地一动不动,还是没能解决。在数据和问题之间,问题更重要吧,收入分配改革更紧迫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