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警告中国飞机 日若打曳光弹就是一种挑衅(图)

2013年01月16日 08:27   来源:大众日报   

日本警告中国飞机

  2012年12月13日,中国海监B-3837飞机抵达我钓鱼岛领空,与正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的中国海监50、46、66、137船编队会合,对我钓鱼岛开展海空立体巡航。      

 

  据日本《朝日新闻》1月15日报道,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15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飞机如果“入侵”钓鱼岛领空,日本将采取“正确”的对应措施,如果中国无视日本发出的无线电警告,日本将会发射信号弹警告。这也是日本官方首次明确表态,将对“无视警告”的中国飞机进行警告射击。

  小野寺在当天上午的记者会上回答中国香港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如果中国飞机“入侵”钓鱼岛周边“日本领空”,“日本将按照国际标准采取妥当的对应措施”,在对中方飞机通过无线发出警告后,若对方不听从“警告”,日方战机将发射曳光弹进行“警告射击”。              (据环球网)

  ■链接 我外交部: 中方对钓鱼岛测绘 是为维护我海洋权益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5日在回答记者有关中方计划对钓鱼岛进行测绘有何目的的提问时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钓鱼岛进行测绘是为了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现场 中国继续 在钓鱼岛巡航

  据中新网1月15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第11管区海上保安总部(那霸)称,两艘中国海监船15日驶入了钓鱼岛附近所谓的“日本领海外侧的毗连区”。中国公务船上次驶入钓鱼岛附近“毗连区”是在本月12日。

  据该海上保安总部称,这两艘船为“海监26”和“海监137”。当地时间下午3点左右,两船驶入了钓鱼岛西北偏北约44公里的海域。日本海保巡逻船正对中国海监船继续进行“监视和警戒”。

  此外,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相当于总参谋部)15日宣布,中国国家海洋局一架飞机当天中午前后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飞至距钓鱼岛约100公里的空域。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战斗机紧急升空应对。中国飞机未侵犯“日本领空”。

  报道称,这是今年以来中国飞机第三次接近钓鱼岛,日本防卫省正加强警戒。日本防卫省称,此次发现的是Y-12型螺旋桨飞机,飞行线路与以往基本相同,自东海南下后改道向东,随后北上返回。

  ■专家点评 日若打曳光弹就是开第一枪

  1月14日,中国著名军事评论员、解放军少将彭光谦在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时表示,如果日本敢打曳光弹,就说明其已经打响第一枪,中国就应该不客气地予以反击。

  彭光谦指出,曳光弹本身就是实弹,它上面涂的是磷镁,容易发光,打出去以后轨迹看得很清楚。打曳光弹的用处有两种,一是指示目标,对方可以看到我打。第二个,修正弹着点,打歪了看得很清楚,子弹不发光你看不见,第一枪没打准,第二枪再打。彭光谦称,曳光弹也可以召唤友军。彭光谦说,有些曳光弹装药量大,打曳光弹就是一种挑衅。       (据中新网)

  ■新闻名词:曳光弹

  曳光弹弹内装有曳光剂和引燃剂,发射后曳光剂被点燃,弹头在飞行中会发亮,属于一种照明弹和信号弹。曳光弹一般用于试射,用来显示弹道。它同样具有杀伤力,但威力相对较小。日本此前曾于1987年针对苏联轰炸机发射曳光弹进行过“警告射击”。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