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贫困者不再蒙受灾难

2013年01月15日 08: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余人月

  河南兰考火灾之后,又是云南镇雄县山体滑坡灾害,两次灾难将国人的目光牵引到民生艰难的欠发达地区。

  苦难不会说话,但灾难会说话,每一次灾难都让国人忧心远方的困顿,每一场灾难都会暴露出众多的不堪,正如眼下的雾霾天让发展的粗放暴露无遗,留给我们的是思考与应对。客观而言,越是相对贫困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艰苦,防灾抗灾能力更显薄弱,发生旱灾、水灾、泥石流、矿难之类灾害的概率更大,灾后的惨景与损失更甚,恢复与重建的难度也大。兰考因为贫困,没有福利院,以致发生袁历害家中的悲剧。玉树地震后,只能靠双手救援,缺乏大型机械;云南大旱时,村民看得见水却喝不到,想修条管道、购买水泵,却没有钱。

  这就是每一次偏远地区的灾难过后,暴露出来的客观现实。面对贫困我们无须讳言,直面贫困我们才会致力脱贫。但我们也要看到,因自然条件所限,客观困难一时难以改变,防灾减灾的主观能动性就更显重要。

  这次镇雄县的山体滑坡灾害,就显现了事先预警多么重要。去年6月28日,四川白鹤滩镇矮子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此前10多个小时,有关方面发出预警,矮子沟沿岸村民全部撤离。而白鹤滩水电站前期工程施工人员及家属却未能幸免于难,原因是有关人员对防灾麻痹不仁,对预警短信竟一删了之。

  每一起灾难都令人哀痛,每一起灾难在事后都能找到原因,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正因为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在梳理引发灾难的因素时,发现原本可以躲过一劫却疏于防范,这种后悔更令人扼腕。每一起灾难中猝然逝去的生命,总是令人久久难以安宁。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平时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困顿,用苦难支撑着希望,一旦出事,常是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兰考火灾中的残疾孩子,毕节那四名流浪儿童,王家岭透水事故中的矿工……他们的蒙难,通常更让人唏嘘,我们也总是祈愿他们在天堂能多享点福。

  民生责任大如天,如何加强对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较差的人群的保护,给他们一个安心遮风避雨的场所,让他们不会因一次事故、一次雨雪、一次意外而蒙受不幸,更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不可得过且过。因为贫困,因为艰难,他们需要更多的温暖与帮助,希望他们的房子能坚固,他们的生产安全有保障,周围的环境不被污染,上学的路上不会有灾厄,工钱不会被拖欠,营养餐不会被克扣,能在苦难的一角里自如地伸展希望。

  对防灾的态度决定着灾难的烈度与痛度,我们或无法杜绝灾难,却能有效地预防或尽可能地减少损失。镇雄县山体滑坡灾害再次警醒我们,对防灾条件较差的地方,更要倍加关注才行,不妨拿出削山造城的魄力去改善民生,尽最大努力去防患于未然,减少因灾致贫致人身伤亡的悲剧。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