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雾霾天气引热议 网友:应反思发展与生活方式

2013年01月15日 07: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连日来,中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严重的雾霾天气,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多地PM 2.5值濒临“爆表”,北京城区PM 2.5值曾一度逼近1000。而本次雾霾引发的交通延误、病患增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再度引发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

  网民表示,空气严重污染,谁能置身事外?雾锁连城,我们同呼吸,更应该共责任。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从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建立及时透明的环境预警机制。很多网民建议出台系统方案进行治理,反思我们的发展与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化为公共责任。

  雾霾严重影响民众生活

  网民“华阳杨”认为,空气无处不在,而在雾霾天气下,PM 2.5就被携带在空气里;附着在门窗的细小颗粒物能够被擦拭干净,而进入了人体肺部和血液的细小颗粒物又怎么可能擦拭?在遭遇雾霾污染时,确实应该减少户外活动———谁愿意担任“人肉吸尘器”?可是,打工的要打工,该办事的要出门办事,上班的要上班,上学的要上学,而这些又怎么可能避免户外活动?雾霾污染影响了民众的健康,影响了民众的出行和活动。

  署名“陶劲松Ticent”的微博说:“从上海坐火车到合肥,一路上都是雾霾天气,处处都是重污染或重重污染,无处可逃!”

  十面“霾”伏谁之过

  网民“曹林”认为,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逼着中国人思考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这一次的重污染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尚无权威的报告和分析,但显然,肯定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所累积的恶果。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

  署名蔡慎坤的网民认为,各地出现重度污染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追求GDP高增长带来的恶果。当各地拼命追求G D P增长,必然会以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无论是不惜代价的招商引资,还是疯狂的滥挖乱采,抑或是遍及城乡的大拆大建,最终将葬送中国人几千年来栖身的这片土地。

  网民“西向东”认为,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除去钢铁煤炭,还有水泥,造纸,化工,纺织,印刷,材料等等行业,全是污染大户,属于遍地开花式的污染。中国现在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排放。因为污染总量太大,环境悬崖就要到了,掉下去估计就没治了。好比一旦成了撒哈拉,想指望靠治理把中东变绿洲就太迟了。

  需出台系统治理方案

  舆论建议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网民普遍认为,治理空气污染是系统工程,仅靠环保部一家的努力远远不够,希望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系统方案,聚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

  网民还说,应反思我们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网民“曹林”认为,面对雾霾,民众并没有习惯性地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将问题都推给别人,而是反思自身的高碳生活对环境的破坏作为。此次雾霾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煤炭消费和机动车尾气,PM 2.5爆表,我们不只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们为了取暖而消费的煤炭,为了出行方便而使用的汽车,伤害着我们自己的肺。这种反思下,很多人都在雾霾天中停驶汽车,倡导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应对环境危机。

  网民“三峡在线”认为,其实说了这么多,最终落脚点还是我们的生活和发展,究竟应该以经济优先原则为准,还是以环境优先原则为准;究竟是追求短期的G D P数据,还是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愿景;究竟是继续忍受雾霭天气年复一年的“光临”,还是决心改变面临的隐忧。

  (记者 史丽 整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