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信业向民资开放要“诚”字当头

2013年01月11日 13:15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民资进入基础电信业务的试点列车即将启动。工信部昨日公布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显示,封闭多年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即将启动,试点期初定2年。这意味着,我国电信业一次重大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虚拟运营商将应运而生。未来除了现有的三大手机运营商外,将会出现新的面孔。(1月9日《北京晨报》)

  垄断业向民资开放,这是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只要这一步迈不出,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就不可能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垄断行业也很难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应当说,垄断行业向民资开放,也不是没有先例,没有过尝试,如民用航空、石油等,但是,尝试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先例也就仅仅成了先例,没有能够成为经验推广和扩大到其他领域、其他行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资进入这些行业,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活下去,成为推动垄断领域改进和进步的“鲶鱼”。

  以民用航空领域为例,当初雄心勃勃进入民航业的民营航空公司,到如今,已没有一家活得象个样子,不是悲惨地死去,就是苟延残喘,象个病入膏肓的老人,随时都有死去的危险。可谓比大雾和雷雨天气飞机升空还要危险、还要可怕。原因是,包括航线资源分配、政府补贴等在内的各种政策资源,全部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和国有企业手中,民营航空公司只能在市场打拼,国有航空公司却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对资源的高度控制,获得大量市场以外的利益。自然,民营航空公司就毫无竞争力、毫无还手之力了。

  再以石油行业为例,虽然也向民资进行了开放,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建加油站等,但是,有几家民营加油站是竞争得过国有加油站的。特别是遇到油价上涨、成品油供应紧张时,几乎所有的民营加油站都会遭到两大油企的集体封锁,涨价、断供等。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以后难以生存的问题,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垄断企业,都把责任推给了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者。理由是,民营企业信誉不好、服务不佳、影响行业形象。殊不知,在资源分配完全不公、竞争环境完全不利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还有什么条件去维护信誉、提高服务水平呢?

  虽然说竞争环境不好、资源分配不公不是民资投资者不讲信誉、不提高服务水平的理由,但是,给他们活下去的权利和条件,也应是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在内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手将他们放进来,一手卡住他们的脖子,让他们连气也喘不过来,这样的开放,还有多大意义和价值呢?

  对垄断行业来说,向民间资本开放,不仅要让他们进得了门,更要让他们活得下去。即便不能一碗水完全端平,也要七不离八,能够说得过去。显然,已有的尝试,在这方面是做得很不尽如人意的。简单地讲,就是开放的诚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诚意,还叫什么开放呢?没有诚意,开放的目的又如何能够达到呢?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都十分猛烈、十分高涨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却迟迟难以启动,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民间资本开放的领域太少、力度太小。多数民间投资者都在等待观望、等待政策上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投资领域,并能有效避免过去“关门打狗”现象的再发生。

  电信作为垄断行业之一,在国外,早就向民间资本开放了,且都取得了比垄断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国的电信业至今没有向民间资本开放、没有给民间投资者进入的机会,确实令人不解,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更不符合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

  此次对民间资本的开放,虽然只是基础电信业,开放的面还比较窄。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迈出这一步,还是令人可喜的。关键是,此次开放到底带着多大的诚意,多大的容忍度和宽容度。也就是说,让民间资本进入,会不会再出现民用航空和石油等领域那样“关门打狗”的现象,再一次伤害民间投资的心。如果这样,不如继续把大门紧紧关闭。

  我们并不要求电信行业一下子把门开得太大、开得太宽,也不指望一夜之间就让民间资本全部进入电信领域。这也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也不满足全部开放的条件。门可以开得小一点,但路一定要修得亮一点、宽一点,让民间投资者能够进了门就能顺利地走下去,并公平、公正地与国有企业展开竞争,谋求共同发展,真正成为民资进入电信业、乃至所有垄断行业的“敲门砖”。

  中国经济已发展到需要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所有制共同竞争的阶段。如果仍然把着垄断的门不开,对民间资本实施全方位封锁,或者使开放成为一种摆设、一种应时之需,那么,中国经济要想向新的平台发展、新的阶段进发,难度很大。其中,在竞争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方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