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中央政治局提出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各地不时出现小型“市场地震”的新闻:某市盆花销量减少90%,某地五星级酒店市场目标转移,某名牌白酒股票大幅下跌……时至岁末,又传来江西机关单位简化“年会”,导致酒店的订单比往年大大下跌的消息。这从侧面说明,中央的决策正在落到实处。
但是,从另一面来看,这些“地震”更加凸显了改进工作作风,提倡勤俭节约、精兵简政的迫切性。上述消费市场的巨变似可佐证,这些行业此前长年累月做的是政府生意,有些甚至依赖政府的消费生存。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消费大多由财政支付,算作政府支出。在一个经济体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比例增大,个人消费的比例就会相对减少。换句话说,政府的过度消费会影响社会总体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政府的消费如果集中在高档商品和服务上,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不公平感的产生。近年来舆论对“三公消费”的持续关注便是最好的证明。如果这股风气不遏止,官民冲突便容易激化,势必危害社会稳定。从微观的角度看,除了个别特殊行业,一般行业如果主要被政府垄断了消费市场,不但不利于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也不利于普通消费者获益,还给一些不法官员提供寻租空间。讽刺的是,政府消费有时让官员也不胜其烦。到了年关,基层官员抱怨每天四处“赶场”接待检查团的新闻俯拾皆是,有的甚至不得不一天陪泡八次温泉。他们喝出了酒精肝,吃出了三脂高,占用了大量工作和休息时间,苦不堪言。
政府过度消费的浮夸之风之所以难以根治,除了少数干部的确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之外,关键还是官场的“人情”风气作祟。开会如果不摆几盆花,请来的上级领导会不会不高兴?餐桌不上两盘山珍海味,不开几瓶好酒,会不会不够体面?年会的排场弄得不够大,麾下的干部会不会觉得不如其他单位,从而动摇自己的领导地位?于是,这些公款消费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但还是形成了一定风气,因为干部管理制度还浸润着人治的气息,官员之间的私人关系有时决定了升迁路线和权力分配,使得官员在公事公办的原则之外,不得不夹带“私货”,打点上下级,相互“关照”。当一些政府部门的支出得不到有效监督时,这种“关照”的成本往往就由公众来承担。这样下来便形成了不良的官场风气,也造成财政上毫不必要的支出。
据此,中央这次下令改进工作作风,并由政治局常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实在是整治官场乱象一记及时的重拳。但仅仅收效一时不行,必须要有防止它“爬起来”的好办法。好办法也是笨办法,从改革人事体系入手,优化干部的评估和选拔程序,杜绝裙带关系的影响,用铁的制度剥离官场里公务交往和私人关系之间的暧昧地带,从根本上铲除“人情”风气滋生的土壤。从外部来看,中央的重拳到达“山高皇帝远”的基层,很可能成为强弩之末。因此加强民主监督,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也必不可少。人大担好审查预算之责任,媒体的监督权充分发挥,政府支出得更透明,民众可以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这样便会使那些企图过度消费的官员有所忌惮。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