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众争议,该怎么办?
1月6日下午,针对新交规“闯黄灯”条款争议,公安部交管局下发通知称,目前闯黄灯的行为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新华网1月7日)
关于闯黄灯的争议不到一周,官方就做出了回应,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个进步。
如今是网络时代,今日的中国,民众诉求日益多元,对自身权益的保障意识也逐渐加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面对公共利益、法律法规的出台,只要你积极解答和回应社会的关切,就会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实施起来就更接地气,如果得不到民意支撑和认同,注定会失灵。
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搞“一篮子”工程,不能想当然拍脑袋,公共决策必须要让民众参与,要学会倾听民意、尊重民意。
其实,这些年来,在回应公众质疑、争议方面,政府部门有过很多教训。有的部门失语和乱语,不作为和乱作为,影响恶劣。对食品卫生等敏感问题保持沉默,容易造成谣言流行、民众恐慌;困补、拆迁补偿等民生问题不透明,容易激化矛盾,酿成群体事件;对收入差距、干部腐败等社会问题“躲猫猫”,容易降低公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度。
因此,此次公安部门主动接受媒体监督、民意吐槽,第一时间对闯黄灯处罚的争议向全社会公众进行积极表态,表露出了公安部门真诚希望全社会同心协力,共同参与,出谋划策,共同监督,让相关执法行为更好地满足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需要,同时也凸显“执法为民”的精神。
这不仅无损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反而增加了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