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原:敏锐捕捉工业发展新机遇

2013年01月07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卢中原

  ●产业升级动力增强、市场回旋余地广阔、国内需求旺盛、新兴经济体合作前景看好,将成为我国工业下一阶段发展的四大新机遇

  工业发展的新机遇在哪里?第一个机遇来自产业升级动力增强,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非制造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第二个机遇来自我们市场回旋余地广阔,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根据我们对约900家中外企业的两次调查,过去5年我国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劳动力、土地、水、电等)明显下降,但一些新的成本优势(如交通、电信、产业配套等)逐步提升,且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政府服务等因素显著改善。在新兴经济体中,我国投资环境及前景评分位居榜首,仍具有较突出的综合竞争优势。未来,更多的企业将把中国定位为重要的目标市场、研发基地和高端制造基地。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中国不仅市场规模极为巨大、劳动力十分充裕,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素质和政府服务效率等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势必有利于吸取技术外溢效应,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和“制度红利”。

  第三个机遇来自国内需求旺盛,转型导向明确。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股潮流,汇成强劲的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中西部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正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独立为新的经营实体,甚至发展为新的产业形态。产业分工形式、产业组织和布局都可能发生新的调整重组。谁能够认清转型过程的客观趋势、经济技术规律和体制变革方向,从中发现机遇,把握好产业的市场定位和分工定位,顺势而为,谁就能在转型中成为领航产业或行业领头羊。

  第四个机遇来自新兴经济体合作前景看好,我国产业“走出去、扎下根”大有可为。新兴经济体活力增强,它们内需潜力大,新技术的市场空间广阔,在传统技术和工业上的沉淀成本小,人口红利明显……完全可以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生力军。我国经济与其他新兴经济体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工业对它们的市场适应性和就业包容性也有突出优点。以往我们强调“走出去”比较多,而对如何“扎下根”想得不够,经验也不足。今后,亟待加强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区域性和双边合作,探索多样化合作方式,拓展产业间、大中小企业间多维度、多渠道的合作领域。这样做,有利于我国企业突破某些发达国家的投资贸易壁垒,扩大我国经济转型的外部市场,有利于我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共同用好第三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也有利于维护共同的发展权益,扩大发展空间,实现多元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