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方供暖惹争议 从集中供暖到“温暖中国”

2013年01月06日 08:17   来源:钱江晚报   付瑞生

  郁达夫 《沉沦》:“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我想,在这个时节的江南,最能体验这种心境。武汉政协委员邱结平近日也说,他看到《非诚勿扰》节目中一位优秀青年最终放弃了女嘉宾。在这位青年看来,女嘉宾很好,武汉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他受不了冬天的寒冷。“虽然是娱乐节目,但我一点都不觉娱乐。”一方面他对这对良缘很惋惜,同时更深感不少优秀人才因为武汉的冷而不愿扎根。该委员建议把供暖纳入“幸福武汉”范畴。

  男女嘉宾劳燕分飞,因为爱巢太冷。这个理由看来似乎有点娱乐,不过对于民生来说却很严肃。近年来,每到冬日,南方集中供暖之争都要争得面红耳赤,相关提案也成为两会讨论焦点,但是争来争去,仿佛都是口水战。

  表面上看,这场争论有点像职业篮球联赛的南北PK,南方明星队声称要享受北方待遇,北方队则反驳中国能源现状不允许。深层次地看,其实这是一场“左右互搏”的零和游戏。集中供暖之争变成了“小家”之争,而忘记了我们同处于一个“大家”之中,没有战略性的供暖绿色革命,这场能源消耗战没有赢家。

  看看北方冬天的灰霾,再测一测空气中的PM2.5,有了温暖却伤了健康,是你我需要的现代生活么?除去污染不说,其惊人的能耗也是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我国城镇的建筑能耗是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燃煤锅炉热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约20%。不仅如此,江亿院士说,长江以南目前采暖能耗为每平方米每年6到8度电,折合为两到三公斤标准煤,而北方集中供热地区的采暖能耗达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标准煤,做得好的也在15公斤左右。在讨论南方供暖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讨论北方供暖自身的痼疾。不先治病,盲目增加营养,也只能吃出个虚胖,百害无一益。

  更深一步说,集中供暖问题折射出中国能源困局的结构性问题。北方粗放式的集中供暖无疑付出了巨大的能源和环境代价,而南方过冬基本靠忍,也不利于拉动内需。一边是能耗高、效率低,另一边是疲软的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城镇化作为近年的工作重心。集中供暖问题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何把“小家”的温暖问题,上升到“国家”的战略,而不是复制落后有害的取暖方式,不仅是“幸福中国”的主题,也是“美丽中国”急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从集中供暖到“温暖中国”还需风雪兼程。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