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星因价格垄断被罚:制裁价格垄断无内外之分

2013年01月05日 07:05   来源:京华时报    徐立凡

  首次处罚境外企业垄断,不仅是对境外企业发出的信号,也应该是境内企业需要接收的信号。

  1月4日,国家发改委对韩国三星、LG等六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生产商2001年—2006年的价格垄断行为开出3.53亿元的罚单,这是中国在耗时6年的调查后,首次依法对境外企业垄断作出制裁。

  巨额罚单,维护了中国关联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是,这并非唯一目的。这次制裁发出的最强烈信号是:价格垄断,不存在法外豁免地带,外资企业也无权享有“超国民待遇”。这是中国市场体系渐趋成熟之后必然的政策反应。过去,为了搭建市场体系,注重强调的企业权益;发展到今天,更需要强调消费者权益。如果市场价格体系被轻易操纵而逃脱处罚,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

  相对于美国、欧盟、韩国对于本案的处置,发改委的处罚力度似乎偏轻,不少网民称“不给力”。“不给力”的原因,是中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生效,无法溯及六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2006年前的价格违法行为,因此,只能应用价格法条款。同时,在处罚中充分考虑了企业的自首情节。

  价格垄断,不是境外企业的“专利”。境外企业价格垄断为法理不容,境内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也不能大而化之。自反垄断法生效以来的4年,也曾先后查处过一些涉及垄断的案件,但基本没有涉及大公司。2011年,发改委曾对电信、联通启动反垄断调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终因两家企业承诺整改而免予处罚。

  客观讲,处罚国内大型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很可能不比处罚境外企业难度小。境内企业的垄断形成,既有复杂的历史成因,又有重重坚固的保护铠甲,他们拥有更为强大的博弈能力。对于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价格垄断如何甄别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如何以法治为根本理念破除利益格局,既需要依法行政程序更加清晰,还需要厘清垄断企业对国民经济所起作用,做出利弊分析。

  首次处罚境外企业垄断,不仅是对境外企业发出的信号,也应该是境内企业需要接收的信号。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隶属内外,都应该形成这样的认知:自由竞争所得利益,比恶意垄断所得更干净。这种认知的形成,离不开反垄断法等刚性制约,也离不开市场的进一步发育。从这种角度讲,在呼吁反垄断法更具操作性的同时,还应呼吁:拆除那些妨碍市场竞争的篱笆,不论它们是以什么名义存在。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