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关怀不可走极端。多层次、多价位配置运力,有利于分流需求、合理配置资源
26日,京广高铁正式贯通。有媒体这样形容:以后,坐高铁便可“早上在广州喝早茶,晚上到北京吃烤鸭”。
高铁里程快速增长,对于满足多样化客运需求、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这其中所包含的民生账,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精算、细算。
然而,入耳的并不都是称快之音。
近年来,每每高铁通车,“被高价”、“被高铁”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京广高铁也不例外。票价公布后,不少人开始喊贵;高铁运营势必带来运营结构的调整,一些普通列车也要停开,不少人开始为农民工乘车担起忧来。
应该说,这些担忧和底层关怀是可贵的。和谐社会状态的一个标志,就是收入较低阶层的权益不被排斥在主流视野之外。富者风驰电掣,贫者行路艰难,显然有违公平正义。
但是,也要警惕,底层关怀也不可走极端。一切向下看齐,也不是社会之福。社会由各个阶层组成,涉及面广的重大举措和建设,应该统筹兼顾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如果这些诉求有矛盾、纠结的地方,应尽最大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具体到铁路建设上,收入较低阶层愿意以相对较慢的速度、更长的行旅时间换取更便宜的票价,高收入者乃至中等收入者或许对乘车舒适度、旅途的快捷有要求,并愿意付出多花点钱的代价。不能说谁对谁错,也不能只顾一头。建了高铁就没有普通列车了,显然不行;但要按极端底层关怀主义的逻辑,那就干脆别发展高速铁路,全恢复到慢悠悠的绿皮车,对低收入者才最划算。这也很荒谬。
此外,价格还是一种经济杠杆,能够分流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收入较高阶层选择价格较高的高铁出行,普通列车的运载力就腾了出来,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朋友的出行资源反而增加了。铁路部门应该采取多层次、多价位的方式配置运力,做到高端有市场、中端有供应、低端有保障,让分流效应更明显。
春运在望。高铁开通了,能打的牌更多了,愿各阶层群众的回家之旅都能更顺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