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底,一些政府部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突击花钱时间。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最新一期财政收支数据预估,今年12月份将有约1.9万亿元的预算资金待支。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虽然2012年年底财政支出规模较大,但并不是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突击花钱”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日本也是如此。(12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又到年底,政府部门“突击花钱”涛声依旧。用一句或许不太合适的话来形容这种现象与心理,大概就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年底突击花钱”,说的也是这么一个理。只有赶在年底之前把今年预算的钱花完了,明年花钱的预算才有余地;如果今年的预算资金用不完,明年的预算就可能减少,在用钱上便可能捉襟见肘。
只要在预算法规、财政监督的框架内,花钱本无罪。今年站出来发表“突击花钱不违规”这一言论的财政部官员,想要表达的,或许就是这么个意思。为了佐证“突击花钱”的合法性,他还专门拉出日本来做类比。这当然没有问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只要符合了法规与制度程序,怎么花钱,那是你的自由与权利。
法律与制度往往也只是社会运行的底线,在底线内运行,不违法,但不代表这样的行为,就能经得住道德与伦理的拷问。在法治与制度框架内,总有一种价值判断,来自于公众的常识认知与对行政伦理的基本判定。
就像如今的“年底突击花钱”,公众之所以对这种行为不抱好感,甚至表示质疑,其实就因为,在公共部门“花钱”长期不公开、难透明、缺监督的背景下,“年底突击花钱”很难脱离人们有关公共行政伦理的叩问。
如果说年底突击花钱不违规,那么这样的经费使用是否合理与有效?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甚至腐败暗角?在日常的各种公共开支中,是否存在乱花钱、开支无效益等现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们不反对年底集中花钱,反对的,只是大手大脚、无效益,无准则地乱花钱。
公众的忧虑并不是无中生有。这些年来,每到年底,总能爆出一些突击花钱风波。除了各种天价晚会、年底出差福利,还有购买超标轿车、苹果iphone等让人大开眼界的事。可以想象,如果公共资金的使用始终云遮雾罩,缺乏放在阳光下的坦诚与勇气,就算在现有制度框架内,日常资金使用乃至年底突击花钱合乎规定,却也未必经得住民意拷问。
从技术上对现有预算制度进行改进,加强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人大监督,这些,都曾是人们对遏制“年底突击花钱”开出的药方。但改观一种现象,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公共财政的预算及使用情况,始终把公众监督排除在外,缺乏起码的公开与透明,那么“年底花钱不违规”便难免陷入一种自圆其说的境地中。公众缺乏起码的知情权,人们对突击花钱的忧虑与质问便很难消散。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