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浓墨重彩地提出“城镇化”战略和目标。“城镇化”并非新名词亦非新提法,但却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做好这篇关系科学发展大局的文章,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城镇化”的丰富内涵。决策层当前提出“城镇化”,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要义在于“四个着力”和“四化同步”。“四化”是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其中,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则创造需求。
中国经济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成功做到了“世界工厂”,供给基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需求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余波未尽,世界经济前景阴霾不散,外需和出口的不确定性较大。这一次,“转方式”要动真格了,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要换挡了。
在股市,房地产板块以及与基建相关的若干板块应声而动,视城镇化为最大利好;楼市也找到了加速回暖的新动力,房价又开始攀升。如此惯于概念炒作,投资者或许有点短视和肤浅。
“城镇化”是一个发展命题,“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均相当明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我国城镇化率为51.3%。不过,如果把在城市常住的1.8亿农民工去掉,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35%左右。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在70%以上。此外有测算认为,中国每年城市人口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可以启动5万多亿的内需。如果未来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则可以启动50万亿内需,这相当于再造一个目前规模的GDP。
“城镇化”是一个改革命题,“城镇化”关系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的系统改革。
比如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以及与户籍挂钩的社保、医疗、教育及就业等都将配套改革。有专家指出,“城镇化”能够倒逼收入分配、财政收入改革,倒逼能源生产、消费以及金融改革。“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其核心在于人的融城而非土地的扩张。
事实上,决策层已经形成了清晰和全局的思路。在日前召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推动城镇化,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还要完善融资和管理机制;城镇化必须确保粮食安全,这关系到严格保护耕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等问题,也要靠改革的办法来推动。
“中国作为大国要立足内需,城镇化就是最大的内需,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还要靠改革。”李克强在会上强调说,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