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云王健林等“年度经济人物”看经济加油路径

2012年12月14日 07:33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石述思

  中国经济界分量极重的一份榜单,12月12日在北京尘埃落定。当日,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公布。

  在10人主榜单中,呈现“四老带六新”的格局。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再度入选。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维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先后担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及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的宋志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亮,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关锡友首次入围。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获得年度新锐奖。

  这些熟悉的名字尽管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企业家的最高水平,也足以折射当下中国经济的全貌和企业的生存现状。

  本次评选主题是“实业的使命”,获奖名单涉及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体现了2012年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国企改革创新、互联网产业变局等多方面的特点。很多获奖者已经处于国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成为世界级的商界领袖,比如联想已经超越惠普,成为全球PC之王,万达集团完成漂亮的跨界突围,并购全美第二大院线AMC,为中国文化产业进军世界埋下重要伏笔。

  但众多熟面孔也说明在中国经济面对下行压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的今天,靠科技创新完成崛起的新锐依旧寥若晨星。小米固然可圈可点,但放眼全球智能手机领域,却是苹果和三星的天下。中国制造在整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核心竞争力依旧相当脆弱。

  2010年世界制造业迎来新的王者——中国。此前,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由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持到2009年。从中国加冕王者第一天起,来自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隐患就如影随形。

  外患之一: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西方发达国家迫于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缺乏摆脱经济危机的引擎,尤其是受困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开始了一次强势回归——再工业化。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甚至预测,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而且入世以来,“中国制造”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头号目标,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

  外患之二:随着周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并开始成为“承接转移”的生力军,它们对传统中国制造形成釜底抽薪。

  就内部因素而言,其一,也是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制造”的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上升迅速。中国政府关注劳工权益,制订完善劳动法规,法定最低工资的水平加快提速,还有十八大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势必大幅度增加劳动所得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整体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工成本方面的差距,大体从开放之初的100倍,收缩为目前的10倍;再进一步收缩为5倍甚至3倍,所花费的时间可能比专家估计的还要快。因此,“中国制造”面临资源环境和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甚至有“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的恶性循环倾向。

  其二,转型升级缺乏内在基础。处于世界产业链最低端的中国制造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靠传统比较优势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形成了巨大生存惯性,行业恶性竞争频发,“山寨”成风,难以完成真正意义的品牌塑造,无力完成自身科技管理创新,有的甚至走向破产倒闭边缘。专家提醒,目前中国制造在关键生产环节与核心部件上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是一大隐患。

  本次榜单上,真正能持续扮演中国实体腾飞引擎的企业并不多见。因此,捍卫市场、尊重个体、守护民营依然任重道远。

  而当务之急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所有企业大胆做研发投入。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加速目前劳动密集型民企升级改造,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二是政府积极扶持完成市场化改造的大企业,持续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积极参与跨国竞争、并购。

  即使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优势依旧相当突出,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善的少数国家之一,并且有快速发展带来的雄厚实力做坚强后盾。

  中国经济加油——以法治市场的名义,以科技创新的名义,以实体腾飞的名义。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