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需营造环境提升活力

2012年12月07日 08:52   来源:人民日报   王 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十八大报告

  犹如一粒种子的孕育生长,创造的过程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社会环境、时代因素、现实养分等都决定了创造能否根深叶茂,焕发勃勃生机,滋养一方土地。

  纵观中国历史,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旺盛时代,春秋时期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文化高峰,唐宋时期包容交融的文化盛事,贯通古今中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在开明开放的氛围中产生的。而秦代焚书坑儒、清代文字狱的教训也告诉我们,对文化的钳制最后造成的是“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就文化本身发展规律来说,激发文化活力,让文化活力充分延展,需要给文化空间,也需理顺体制机制,构建鼓励创造的政策环境。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厘清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十八大报告更是提出,“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这对于文化机构各司其职,促进市场良性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这也将深层次激发公益性文化单位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真正面向市场,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市场中经受检验,多出精品力作。

  此外,进一步完善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特别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尊重原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让创造者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缺少创造力的民族,从玉器、陶器到青铜器、瓷器等艺术作品,从《诗经》、《离骚》到《红楼梦》、《水浒传》再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杂交水稻,无不凝聚着我们创造的智慧和勇气。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我们提供着不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体会变动中的中国,诉说当下的故事,洞悉人性人情的大的机会。

  毫无疑问,我们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相信随着文化环境的不断完善,文化创造活力一定会从涓涓细流到蔚为大观,到那个时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