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形式主义“规范化”了,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的技巧被某些人当成了经验、演变成规则之时,那些干活不下力气,甚至不干正事的人,往往就能平步青云。事实上,层出不穷的会议绝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问题,实质上是行政指令的作用方式和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问题。
最近,李克强、王岐山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会议上不约而同要求“不准念稿子,要讲实在话”,引起媒体关注。
开会是一种有效的工作形式组织召开各种会议,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通过开会统一思想,部署工作,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定的工作离不开开会,该开的会当然要开。问题是,现在不少会议已滑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曾几何时,开长会、讲长话已成了会场的痼疾。很多地方,会议越开越多,越开越长,开销也越来越大。有人曾这样描述单位开大会的场景,“开会二十分钟了,10%睡了,20%翻阅宣传材料和看手机,20%左看看右看看,20%目光呆滞,其余在上述状态中徘徊。”数据未必准确,却反映了开会时上班族开小差、干杂事是常有的事。既然会议走形式的多,说者滔滔,听者恹恹,不如挤挤水,改造会风,也从会议形式抓起,形成一种务实的良好风气。此番中央领导人频频发出“不要念稿子”的要求,坚持开短会、讲短话,腾出更多时间抓好工作,传达出一股会议新风。
中国的会多,所谓“文山会海”,这一点大概很少有人不认同。会风日盛,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一年开会多得无法统计。多年来,大家对文山会海深恶痛绝,无不翘首期待“削文山、填会海”,政府也以红头文件对此进行了规范,但“文山会海”却并没有“消肿减肥”,反而还呈“增肥”之势。对此,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形式主义屡禁不止?为什么搞形式主义的人能屡屡得手?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已经“规范化”了。当形式主义“规范化”了,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的技巧被某些人当成了经验、演变成规则之时,那些干活不下力气,甚至不干正事的人,往往就能平步青云。事实上,层出不穷的会议绝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问题,实质上是行政指令的作用方式和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会议名目之繁多,种类之齐全,形式之多样,不一而足。不管会议重要不重要,也不管大事还是小事,无不冠之以“重要会议”。一些地方开会成瘾,不管大事小事,有用无用,都要开会。本来可以现场拍板就地解决的事,要开会;本来可以一次会议解决问题,非要开数次会才行;可开可不开的会要开;可长可短的会要长开;可大可小的会要大开;一个问题涉及几个部门的,几个部门都要开,形成会议连环阵。这种流弊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时间、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淹没了办事效率。从“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去落实”的对联中,从“大会中会小会,会会有我;你说我说他说,说了也白说”的顺口溜中,不难看出无人不对此深恶痛绝,这是对会议太多太滥的辛辣讽刺。
笔者以为,要解决长期存在的会多会滥问题,除了中央领导人的倡议之外,还要从提高效率、改善形象的高度,来规范会议,减少会议。克服形式主义的会风,首先要把会议的组织、会议的程序、会议的规则等上升到严格的制度层面,如美国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对会议议程的确定、议题的提出、辩论、主持人的职能、议题表决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样,从召开会议的前期准备工作到会议的结束都有一整规则制度可供遵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与效率。尤为值得强调的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查究不正的会议之风。需要指出的是,各级政府在出台规范政府行为的各项措施时,必须反复斟酌,少开会、开短会、开务实有用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务实有用的文,避免好心办坏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