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日前召开。座谈会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社科联共同举办。来自首都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学习研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等方面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学习体会。
与会的首都理论工作者一致表示,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首都理论界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版摘登座谈会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编者
“三位一体”关系和作用的新定位
石仲泉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报告所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就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去年七一讲话首次提出,并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并联起来,对其历史地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大报告继续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和作用给予了新的说法和新的定位。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样,道路的功能作用、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就与制度的功能作用相匹配,三位一体的关系就完整了。
报告还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历史意义,从三个维度作了定位。从历史维度言,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这个比喻准确、到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异常错综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在历史紧要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那一次严峻考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底气”更足了,在今后前进道路上无论碰到多么大的困难和艰险,都不会被压垮。从实践维度言,强调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三者无疑各具三个特定内涵,但它们不是彼此没有关联的孤立的个体。三者不仅其源相同——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而且其流也汇为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若讲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报告所论述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就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维度言,报告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这个表述在党的文献中,是个新论断。(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新趋势
韩 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规律,因而也应该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领会过程中,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体现的坚定信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道路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是基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理性自觉,也是基于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的成功,也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经过自主探索且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任何动摇都只能延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走其它道路的尝试都失败了,而新中国成立之后走苏联模式的道路也带给我们许多教训,使我们走了不少弯路。因此,我们不能走回头路,也就是说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再回到过去那种“左”的所谓的完全计划经济模式的道路之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符合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合理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让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用短短几十年时间把中国这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这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规律,因而也应该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越走越宽广。(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教授)
开创起绿色现代化的道路
胡鞍钢
生态文明理念显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即天人合一、天人互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原创,是中国对二十一世纪生态文明的重大贡献。
十八大报告专门设一部分论述中国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章修正案中又首次新增一段,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的最大创新点、最大亮点之一。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开创起绿色现代化的道路。
可以认为,在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由此,报告才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深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各方面,更是要全面贯穿到四大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尽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但是人与自然的不协调还是持续扩大的。这就有赖于我们重新反思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发展道路,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当今的气候变化就是这个模式弊端的一个显著例证。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已经提出中国生态文明的道路,即坚持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这次十八大报告又将道路更加纲领化、具体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绿色革命,是对传统的西方主导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将会成为中国伟大的绿色创举。这次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写进了报告和党章,短短12个字,却显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即天人合一、天人互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原创,可以视为中国对二十一世纪生态文明的重大贡献。(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文 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理论上指导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实践;主线以新的发展方式的加快形成实现着科学发展主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一个重大论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不但直接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建成,而且还将长远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主题主线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心思想和主旋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解决发展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务和关键所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理论上指导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实践;主线以新的发展方式的加快形成实现着科学发展主题。没有主题的指引,主线将迷失转变的方向;没有主线的贯彻,主题也难以实现。主题与主线有机融为一体,主题与主线相辅相成。主题与主线针对的问题,是高度一致的。
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报告不但提升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命题(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的认识高度,而且明确提出了转变的目标模式,深刻指出,新的发展方式一定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
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由更多关注规模、速度转变到更多关注质量和效益上来,特别是要“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什么是新的发展方式呢?十八大报告对其目标模式给出了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和新优势的四个着力点,和由拉动、带动、驱动、推动和互动等五个“更多依靠”组成的作用力组合。这些表述,不但描述了新的发展方式的具体特征,而且还刻画出与科学发展要求内在一致的实现途径。“四新”“五动”这种新的发展方式是值得认真品味的。(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
一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指南
史秋秋
十八大报告整体上就是一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指南,为社科专家继续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主攻方向。
十八大报告是一部具有鲜明理论创新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从这个意义上,十八大报告整体上就是一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指南,为社科专家继续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主攻方向。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社科联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取得新的突破:
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作用,探索新型社科智库建设。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健全决策机制时提出了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社科联要进一步健全与发挥智库功能,提升推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能力。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优秀社科成果形成机制和转化机制,确保社科研究成果能够进入决策机制。
更大力度地推动理论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十八大报告多次、多处论述了理论创新。我们要探索如何更好地担负起理论创新的使命,探索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如何搭建国际化的哲学社会科学交流平台。
营造发扬学术民主的良好氛围,健全促进优秀人才与成果涌现的长效机制。十八大把发扬学术民主写入了报告,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创造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认真研究在社科工作中如何贯彻和体现学术民主,如何正确处理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强化学者的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
加大社科普及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践行。十八大报告首次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解读,扎实做好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工作。
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社科类社会组织建设,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社科联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真正把社科联工作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益上来,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作者为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境界
王民忠
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都没有离我们如此之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从某个角度讲,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大国,不懈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奋斗实践。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多年的奋斗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曾经按照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地理解,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结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始终未能充分发挥,甚至还付出过沉重的代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过原则性的设想。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将经历哪些发展阶段、如何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作出进一步判断。特别是我们党所面临的是人口多、底子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发展社会主义的路子,只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一过程当中,始终有两种声音,即改旗易帜的声音和走封闭僵化道路的声音。尤其是面对发展当中问题时,这两种声音有时候还比较强,所以今天我们十八大的主题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从近30年来国际范围的共产主义运动来看,那么看得就更清楚了。改旗易帜、封闭僵化的老路对我们党的命脉、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就是死路。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都没有离我们如此之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清晰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等一系列精神,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党90多年的根本成就,我们要倍加珍惜。(作者为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克服两种倾向
张 宇
深化经济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报告这一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这是前无古人的一个伟大创举。但目前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存在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警惕与克服两种片面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私有化程度不够,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过大,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要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忽视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种倾向则对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出质疑,否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相通,都否定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应当看到,市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发展市场经济如果不能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经济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偏离了正道,走向了邪路。深化经济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八个必须坚持”的理论结构
郭建宁
把人民主体地位摆在“八个必须坚持”的第一条。这既是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基本体现,也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这“八个必须坚持”是对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拓展、丰富和深化。在“八个必须坚持”中,有两个方面给我印象最深刻:
第一是把人民主体地位摆在第一位,摆在“八个必须坚持”的第一条。这既是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基本体现,也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第二是“八个必须坚持”的理论结构非常完善。前“三个必须坚持”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根本任务和动力,主体是人民,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动力是改革开放。四、五、六这“三个必须坚持”都需要我们关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方面从价值追求、路径选择、动态目标上讲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国力提升以后,我们怎么能够把公平和效率统一起来,怎么能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觉得这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七个“必须坚持”讲的是争取好的外部环境。第八个“必须坚持”是关键,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样,“八个必须坚持”用比较完善的结构,从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深化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