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页岩气开发不可忽视环境因素

2012年12月03日 07:26   来源:中国证券报   新华都商学院 林伯强

  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全球储量达到456万亿立方米,比常规天然气储量多78万亿立方米。相比煤炭、石油而言,页岩气燃烧过程更为清洁且排放更少,因此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美国是世界上页岩气开发最为成功的国家。如果较真,美国页岩气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821年,但近十年水平井及水力压裂等核心技术的运用普及,才使得美国页岩气开发得到真正提速,并且得到好处。得益于这些开发技术的突破,到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到1379亿立方米,占全美天然气年总产量的23%,超过我国天然气年总产量;2011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超过1800亿立方米,占比更是达到34%。页岩气的开发大幅度降低了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提高了能源的自给率,改善了能源的供给格局。美国页岩气开发取得的成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页岩气开采利用的高度关注。

  但是,人们在关注美国成功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美国页岩气开采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2011年,美国最热门的环境问题就是关于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对环境的破坏。某些地区的页岩气井因环境问题已暂时关闭。美国各界在调查马赛拉斯(Marcellus)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发现,页岩气的开发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也对当地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威胁。

  我国开发页岩气的技术可能需要从美国引进,所以美国遇到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很有可能会发生。除此之外,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地区主要是四川盆地、渝东鄂西地区、黔湘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偏远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分布也导致我国页岩气开发的环境问题与美国相比可能还有更加棘手之处。总结一下,我国页岩气开发环境问题将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耗用和污染、开采地的地理环境条件以及环境法律法规的缺失等方面,复制美国页岩气成功有一定困难。

  应该说,我国开采页岩气,最令人担忧的可能是我们面临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严峻局面。我国页岩气田大多分布在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在水量相对充裕的长江流域,只在四川和江汉盆地发现了页岩气;而在西北、华北地区,页岩气储量丰富,当地水资源却相当紧张。再加上近年来西南地区的干旱灾害频发,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可能会让当地的水资源紧缺状况雪上加霜。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我国页岩气资源所在地,可能不太适宜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页岩气开采需要大量的钻井,大概是常规气藏的10倍,钻井和生产作业对地面影响更大。美国页岩气分布地区地表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地广人稀,而我国优质页岩分布地区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山区,地表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人口分布密集,页岩气埋藏也较美国更深。所以,这些地区可能不太适合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否则将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增加对当地基础设施的要求,经济性较差,也易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因此,页岩气开发好处很多,隐患似乎也不小。页岩气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的初始,就思考其发展的相关问题,避免重蹈其他资源性产品发展中的教训。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延长石油页岩气开发获新突破    2012年11月30日
  • ·警惕页岩气重蹈风电光伏覆辙    2012年11月27日
  • ·我国页岩气开发捷报频传    2012年11月23日
  • ·波兰页岩气开发遇难题    2012年11月22日
  • ·法国拒绝开发页岩气    2012年11月2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