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时张海迪在博客中发文称,“最近,又有我的国籍的谣言疯狂散布,把我从德国又编到了日本,还编造了像大片一样的情节,真的荒唐又可笑。就在前不久,我刚刚参加十八大,并且是主席团成员。十八大代表是层层严格选出来的,外国人绝不能参加这样的大会。(人民网)
198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通讯《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自此张海迪热潮席卷全国。张海迪作为一个时代的偶像,凭借其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八、九十年代青年崇拜和敬仰的对象。然而就在这位道德偶像逐渐被大众淡忘的21世纪,一则关于张海迪国籍的猜测却将她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名人国籍的口诛笔伐之争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并随着《建国大业》电影的上映而达到顶峰。一个以向新中国成立90周年献礼,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精神为主旨的鸿篇巨制,在落幕之后却被发现参演的影视大腕们竟鲜有“中国”国籍。从泰国、马来西亚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熟悉的中国脸后面竟是不熟悉的外国籍。网友们纷纷慨叹“没有国际友人《建国》还真是空谈”。后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做“裸官”,将妻儿老小统统移民国外换做外国籍,只留自己留作人民的“父母官”。
国籍代表着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法律联系。然而国籍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律归属的意义,它更多的表示身为一国之民的认同感和存在感,是国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对于那些有能力选择自身国籍的“名人”,是否愿意继续保留原有国籍更加彰显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俗话讲“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这样那样的考验是再正常不过的。然而,倘若处在社会金字塔阶层顶端的“名人”“精英”乃至党和政府领导干部们都无一例外的加入到更改国籍的“热潮”中,又怎能让普通民众对于建设和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更何谈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呢?
陈独秀、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钱学森、吴大观。。。。即使祖国危在旦夕这些时代的骄子也依然坚定的远涉重洋回到祖国的怀抱,同人民一起抗争与奋进。当代的中国早已实力卓然,然而我们却万万不能丢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尊与自信。加强民族认同,将爱国贯穿到日常生活之中,无论对于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