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济转型的关键性环节

2012年11月27日 09:24   来源:解放日报   王国平

  十八大报告中的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着新论断、新阐述、新观点和新要求,进而体现出新思想、新成果和理论的新发展。

  新论断,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面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种种困惑,果断地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作出决断。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新阐述主要体现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做到“四个着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 “四化”融合发展道路,必须从五个方面推进。新观点包括新提法有,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等等。新要求集中在最后部分展开: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落实新要求,实现新目标,需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尽快解决报告所提出的核心问题,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到政企真正分开。为此,政府应当实现“四个退出”:一是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二是退出消费采购者身份(政府采购通过市场组织实现),三是退出经营性投资主体地位,四是基层政府退出产业调节者角色等。

  目前,第一、二种退出力度较大,且在不断深化和规范。第三种退出也正在逐步推进。困难最大的是第四种退出。客观而言,这也体现了阶段性国情的制约。若各级地方政府均退出产业调控,极易产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衰退的后果。但也要看到,不退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并逐渐扩大:一个管理幅度有限的乡镇政府实际上无法把握产业发展的未来态势,却仍在制定和实施所谓的规划,且工作重心多聚焦于产业发展规划。从体制转轨的目标看,地方政府的第四种退出具有根本的、标志性的功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轨道。从现实出发,地方政府的第四种退出可先从发达地区尝试。因为,发达地区GDP增长压力相对减小,促进经济增长更注重从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在市场监管、社会服务上做文章。

  落实新要求,实现新目标,需要突破瓶颈制约,使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方式转变应当聚焦于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生态运行。从突破瓶颈的当务之急看,可把结构优化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由产业结构的“三大失衡”所派生的三种现象上:第一,“过度依赖”现象。在总需求结构中,过度依赖于出口;在内需结构中过度依赖于投资,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空间。第二,“恶性重复”现象。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中,类同、重复应属市场竞争的正常反映。然而,当前在我国的工业结构内部,过度重复、恶性竞争现象发生明显受制于产业技术结构的低层次及其平面化,同时也与调控体系、机制不健全关联。第三,“畸形差别”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别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于我国几乎所有地区,这是产业空间布局严重失衡的结果。

  面对这三大基本问题,必须在兼顾的前提下找准核心,把握关键性环节并作出相应的战略性选择。不难发现,这一核心问题就是产业升级。即在产业升级中带动结构优化和生态经济发展。因此,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即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就成为整个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要按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