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和不良贷款风险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并不能放松对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上升的警惕,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特别需要能够有效识别和防范各种隐性不良贷款风险,及时化解出现的不良贷款。而当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重启与发展,为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化解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因素。其中,我国融资格局和投资模式存在着双重失衡,以及银行过度依赖担保机制成为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制度性诱因。
首先,间接融资占比过重,融资格局失衡。我国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过重,一方面,使我国贷款具有巨大的存量规模,使不良贷款的发生具有巨大的基数基础;另一方面,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的融资格局,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正规融资渠道只能选择去银行贷款,大多数风险被集中到银行,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
其次,在失衡的融资格局下,投资模式的失衡,加剧了不良贷款形成。当前我国社会总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民间投资不足,投资模式存在着失衡。在融资格局和投资模式双重失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信贷投放,一方面导致了各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投资效率偏低,为投资行业和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造成隐性不良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行政干预信贷投放,不仅容易造成信贷规模的巨大波动,同时逆周期的过度信贷投放会造成信贷质量下降,加剧不良贷款形成。
第三,银行过度依赖存在缺陷的担保抵押机制,不能有效防范不良贷款。在当前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格局下,银行缺乏足够的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因此银行信贷过度依赖担保抵押机制,而当前的担保抵押机制存在很大缺陷,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针对这些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制度性诱因,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重启与发展,为破解这些制度性因素,有效地化解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提供了重要契机。
资产证券化能够直接降低不良贷款存量和减少不良贷款增量。一方面,银行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直接降低不良贷款的存量,同时,还能够提升资本充足率,改善资产负债表,锻炼中间业务,增强业务运营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抵御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可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同时增加这些企业偿付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有效减少不良贷款的增量。
资产证券化能够改善融资格局和投资模式的双重失衡。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改善融资格局,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样也可以逐渐改善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避免由行政干预导致的过度信贷,有效防范不良贷款风险。
资产证券化能够克服担保抵押机制缺陷。当前间接融资担保抵押机制的缺陷,在于贷款的偿付依附于借款人的现在信用或者抵押品未来的变现质量,没有实实在在现金流的支持,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资产证券化可以使每笔借贷资金都有明确的还款来源和计划,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也能推动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尽管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依然是一项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其顺应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是我国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具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资产证券化不仅能够有效化解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其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乃至带动其他领域更加广泛的变革,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姜智强 作者单位: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