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乘客您好,周黑鸭·江汉路到了,请您拿好手中的鸭脖子,依次从左边车门下车。”昨日,一张周黑鸭冠名武汉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的图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一天时间,近3万人次参与讨论。
这种企业冠名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今年上半年“宜宾五粮液机场”的出现也曾让舆论一片哗然。这种冠名现象的出现是企业间的联姻,一方想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增加营业额;另一方要平衡运营收入,地铁是造福人民的好工程,但地铁耗资巨大,光靠政府拨款根本行不通,于是运营商便想出冠名这一筹资的方法,这对于两个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的买卖。但这两方显然都忽视了在商业社会最重要的角色——人民,任何营销策略、任何广告只要人民不买账,那无疑是失败的。对这种冠名,广大民众并不接受,这恐怕是出乎这两方企业意料之外的事。公共设施是便民设施,现在却成为了企业间利益争夺的目标,被商业化了。在人们心中,任何东西只要被商业化了,也就失去了原来最吸引人或者最本质的东西。
运营商要平衡收入这无可厚非,但也需考虑民众的感受。任何一种营销策略都不应忽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意识形态,特别是在公共设施的命名上。武汉怎么说都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在,当外地或者外国游客到武汉观光,看到“周黑鸭地铁站”会作何感想?
要增加运营收入有很多种方法,就算要采取冠名的筹资方式,也应该与地方文化之间形成匹配的、良性的对应关联。地铁站冠名“周黑鸭”,之所以让网友吐槽,除了是不满公共事业商业化,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周黑鸭”三个字的俗不可耐,也就是与地方文化脱节。难道以后让人们一想到武汉,就想到周黑鸭吗?这样,宣传产品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整个城市的形象也就受损了,不是得不偿失吗?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