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比例“闪辞”现象的背后另有隐情

2012年11月14日 11:24   来源:中国江苏网   张卫斌

  近日,由北京市教委立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发布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职场新人在短短三年内,变动两次以上工作的占57%,其中,变动三次以上的占32%。昨天,来自智通人才连锁南京分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说明了毕业生“闪辞”现象,第一份工作65%毕业生坚持不了一年。(11月14日现代快报)

  因为在高校工作,对大学毕业生高比例“闪辞”现象并不感到意外。大学毕业生选择“闪辞”,主要是觉得缺乏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单调乏味和工资待遇不理想等原因。“闪辞”一方面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择业选择的空间日益开阔,大学生思想更为独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用人单位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应当说,“闪辞”的背后有着其积极意义。

  必须看到,“闪辞”族也有些是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有些是用人单位缺乏人文关怀,还有极少数大学生本身就不想就业,单纯是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草草签署了就业协议。大学生高比例“闪辞”背后的种种原因,值得家长、高校和社会深思。

  作为学生家长,在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能简单地替孩子的做主。某种程度上,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关系着孩子的个人成长,也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幸福。家长在替孩子当好参谋、权衡利弊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越俎代庖,让孩子选择不感兴趣的所谓热门专业,必将留下就业的隐患。

  作为高校,首要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定位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大学阶段,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进行合理规划,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

  作为用人单位,绝不能将大学生单纯看做劳动力使用。据报道,一位大学生认为“办公室文员只是写写公文和领导讲话稿,没想到事情很多,比如策划组织单位活动,陪领导去酒局应酬,加班赶文案是家常便饭,我觉得疲惫不堪,每天都很焦虑。”用人单位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就业的大学生加强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激发创新活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因此,要摆脱高“闪辞”怪圈,需要家长、高校和社会做出共同的努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