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觑了“文具盲盒”的危害

2024-09-04 08:38 来源:红网

  开学季,文具销售也迎来旺季,其中文具盲盒市场更显火爆。据9月2日《福州晚报》报道,福州各大商场的自助售货机内摆满了文具盲盒,不少学生缠着父母投币购买。神探柯南款笔袋、米奇款多功能尺子……每拆开一个盲盒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让他们十分“上头”。

  所谓“盲盒”,就是盒子不标注内容,只有打开才会知道抽到了什么。抽“盲盒”和买彩票颇为相似,都有赌运气的成分,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促人上瘾。作为游戏一类,“盲盒”无需说什么;但学生学习使用的文具也与“盲盒”搭界,并成为孩子们的宠爱,就需要警惕了。

  “文具盲盒”以不确定性为卖点,印着“打开有惊喜”“内含隐藏款”等字眼,刺激着孩子们的购买欲望:“一直买买买,终于把笔的样式凑齐了”;“锦鲤盲盒好看,开到两个蓝色,没开到红色有点失望”;“买四支笔,样式重复了三支”……有学生反复购买只为抽到隐藏款文具,甚至有学生把逛文具店的乐趣变成了抽“盲盒”。商家们有着精准的目标人群定位,利用盲盒本身的随机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孩子们好奇心强、喜欢攀比、容易“上瘾”,消费观念尚不健全的心智,激发了他们的“赌一把”心理,进而掏空他们的零花钱。

  引诱孩子们花钱只是一方面,不少“文具盲盒”还存在价格虚高等问题:类似笔、本子、橡皮等文具,套上花花绿绿的“盲盒”外衣,价格就翻了3至5倍;而价格高了,质量却没有保证,一些“盲盒”甚至装着“三无”产品;为提高“盲盒”的颜值,其内外包装的香气,由各种化工原料化合而成,有的甚至在包装材料中过度添加增塑剂,其对易上瘾的儿童危害可想而知。记得曾有报道,上海市浦东新区消保委曾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组不同品牌的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8件样品存在“小零件”隐患,可能存在造成儿童堵塞呼吸道、隔绝空气流通而导致的窒息危险。

  更深一步看,“文具盲盒”还存在潜在危害:孩子们尚处成长时期,心灵如一张白纸,“文具盲盒”不仅勾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还激发从众心。如果全班同学都有了,就自己没有,会引发心理上的“个体不适”,因此引导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助长投机、赌运气等偏执心理。同时,在刺激和跟风心理下购买许多介于玩具和文具之间的“盲盒”,不但不实用,更会分散孩子上课的注意力,影响学习。如此“盲盒”大行其道,合适么。

  在某种程度上,“文具盲盒”可能是个“潘多拉魔盒”,不能小觑其危害。相关部门要加强消费警示,提醒学校、家长们注意;另一方面要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依法监管,对“文具盲盒”的生产、销售等规范管理。学校应引导学生购买有质量保障的文具,及时劝阻学生盲目追求“文具盲盒”;还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共同规避因“失管”给中小学生带来的身心健康危害。同时,更期望文具厂家切实负起责任,推出质量可靠的学生文具,以保障中小学生们能健康成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要小觑了“文具盲盒”的危害

2024年09月04日 08:38   来源:红网   周荣光

  开学季,文具销售也迎来旺季,其中文具盲盒市场更显火爆。据9月2日《福州晚报》报道,福州各大商场的自助售货机内摆满了文具盲盒,不少学生缠着父母投币购买。神探柯南款笔袋、米奇款多功能尺子……每拆开一个盲盒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让他们十分“上头”。

  所谓“盲盒”,就是盒子不标注内容,只有打开才会知道抽到了什么。抽“盲盒”和买彩票颇为相似,都有赌运气的成分,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促人上瘾。作为游戏一类,“盲盒”无需说什么;但学生学习使用的文具也与“盲盒”搭界,并成为孩子们的宠爱,就需要警惕了。

  “文具盲盒”以不确定性为卖点,印着“打开有惊喜”“内含隐藏款”等字眼,刺激着孩子们的购买欲望:“一直买买买,终于把笔的样式凑齐了”;“锦鲤盲盒好看,开到两个蓝色,没开到红色有点失望”;“买四支笔,样式重复了三支”……有学生反复购买只为抽到隐藏款文具,甚至有学生把逛文具店的乐趣变成了抽“盲盒”。商家们有着精准的目标人群定位,利用盲盒本身的随机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孩子们好奇心强、喜欢攀比、容易“上瘾”,消费观念尚不健全的心智,激发了他们的“赌一把”心理,进而掏空他们的零花钱。

  引诱孩子们花钱只是一方面,不少“文具盲盒”还存在价格虚高等问题:类似笔、本子、橡皮等文具,套上花花绿绿的“盲盒”外衣,价格就翻了3至5倍;而价格高了,质量却没有保证,一些“盲盒”甚至装着“三无”产品;为提高“盲盒”的颜值,其内外包装的香气,由各种化工原料化合而成,有的甚至在包装材料中过度添加增塑剂,其对易上瘾的儿童危害可想而知。记得曾有报道,上海市浦东新区消保委曾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组不同品牌的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8件样品存在“小零件”隐患,可能存在造成儿童堵塞呼吸道、隔绝空气流通而导致的窒息危险。

  更深一步看,“文具盲盒”还存在潜在危害:孩子们尚处成长时期,心灵如一张白纸,“文具盲盒”不仅勾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还激发从众心。如果全班同学都有了,就自己没有,会引发心理上的“个体不适”,因此引导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助长投机、赌运气等偏执心理。同时,在刺激和跟风心理下购买许多介于玩具和文具之间的“盲盒”,不但不实用,更会分散孩子上课的注意力,影响学习。如此“盲盒”大行其道,合适么。

  在某种程度上,“文具盲盒”可能是个“潘多拉魔盒”,不能小觑其危害。相关部门要加强消费警示,提醒学校、家长们注意;另一方面要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依法监管,对“文具盲盒”的生产、销售等规范管理。学校应引导学生购买有质量保障的文具,及时劝阻学生盲目追求“文具盲盒”;还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共同规避因“失管”给中小学生带来的身心健康危害。同时,更期望文具厂家切实负起责任,推出质量可靠的学生文具,以保障中小学生们能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