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托管机构俗称“小饭桌”,一直是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管理真空期”的重要途径。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当前一些地方的“小饭桌”存在消防、健康等安全隐患,缺乏监管,甚至一些经营者在家摆几套桌椅就对外营业。
“小饭桌”之所以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得益于其灵活多样的服务模式满足了部分家长的迫切需求。在很多地方,由于校内课后服务无法全面覆盖学生的餐饮和午休需求,校外托管机构便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这种旺盛的市场需求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厨房与学生用餐、学习区域紧邻,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卫生安全缺乏保障,部分员工健康证不全,学生健康证明缺失,餐具消毒流程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教师和必要的培训;部分“小饭桌”违规开展课程培训,为校外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提供场所。
“小饭桌”市场乱象频出,监管乏力是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小饭桌”涉及接送、看护、餐饮等多个业务,对应着消防、公安、市场监管、卫健等多个部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行业标准缺失也是制约“小饭桌”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小饭桌”的设立标准、人员配置、餐饮质量等方面尚未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使得一些条件简陋、服务质量低下的“小饭桌”得以生存,并挤压了规范经营者的生存空间。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