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印象里,贪玩的孩子似乎都不是好学生,但到了南京弘光中学这里,“惯例”被打破了。不爱玩不会玩的学生,有门课肯定要“挂红灯”。近日,南京弘光中学初一初二学生多了门新课程乡土文化课,学生们1年至少要玩20个景点,否则有“挂科”危险。(11月8日《现代快报》)
乡土文化,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寸之间,身边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都是乡土的印迹;陌生的是,在城市中奔突忙碌的我们,却常常游离于乡土生活之外,有意无意忽视与乡土亲密接触的机会,哪怕是身边的一处历史遗迹,一个地理景点,往往都成为被遗忘的风景。
设立“乡土文化课”,很显然,就是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不再“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路途阡陌中,去亲近自然风光,了解历史人文。就像诗人海子说的那样“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取个温暖的名字”。这真是很多人都为之神往的生活呀!
中学教育能够领风气之先,从应试中脱身而出,让教育接点地气,这不仅是“摆脱网络游戏,课外班的束缚,教给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休闲生活方式”,更是在找回一种失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寻访栖霞山、玄武湖等风景名胜,还是探路当地明清、民国历史文化景点,其实都是在为地方乡土的文化寻根。
寻根,这曾是中国文学中最深沉厚重的字眼;如今,却几乎沦为当代年轻人最陌生的词汇。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是农二代、农三代远离故土,与土地早已没有感情,乡村空心化严重;还是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娱乐方式,早已替代了传统地方文化中的小手工业、戏曲文化、茶楼剧团;或是地方建设的轰鸣之下,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在城市化浪潮中,就此“樯橹灰飞烟灭”……地方传统正在迷失,乡土文化逐渐沦落。这种情境下,年轻人从“乡土文化课”中重新找回自己生存的这片土地的历史,去寻求那些隐遁的传统密码,未尝不是一种文化的补偿。
鲁迅先生就曾说过:“越是地方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从一方乡土中找回地方的传统,故乡的文化。哪怕只是寻访一段历史遗迹,听一段地方传统的趣闻逸事,也一定是从历史的幽微深处,触摸最动人的真实。几十年前,那些在战乱中流离他乡的西南联大学子,不就是在西迁的旅途中,对湘黔滇等地进行地方民俗采风,最终留下了地方传统、故土寻根的历史见证吗?
城市化的一代,不应该成为没有过去,缺乏历史,无法寻根的一代。他们应该有故土的概念,而不是被城市化淹没,无根可寻。诗人叶赛宁也说:“去找故乡吧,没有故乡就没有诗人!”现在,就让年轻人们从乡土文化课开始,找回土地,重温传统,寻访故乡吧。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