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下载收费 告别"免费蛋糕"将是痛并快乐的过程

2012年11月02日 07:21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免费音乐的黄金时代恐怕要过去了,中国网民的音乐生活环境或将迎来重大改变。近日,业内有消息称,今年底或明年初,包括华纳在内的几大国际唱片公司将联合国内的酷狗、酷我、百度、QQ音乐等多个音乐服务网站,尝试推出免费试听、付费下载的新模式。此次联手,有可能采取“按次+包月”的收费模式,即网民在线听音乐仍是免费的,但下载音乐就得付费,既可在支付价款后下载某一首音乐,也可在支付若干包月费用后无限次地下载。

  对此,吃惯了“免费午餐”的中国网民能买账吗?有网友认为,免费和分享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收费乃逆潮流而动;也有网友认为,只要价格合理,支持收费,无休止的免费会使好音乐无处扎根。据了解,尽管相关细则尚未出台,但已有多个音乐网站将“提供免费正版歌曲下载”等标签卸下。收费音乐,恐成定势。

  “唱片已死”的忧虑之声尚未走远,音乐人联合要求修改著作权法草案的风波刚刚过去,音乐下载收费这场“及时雨”真的可以拯救唱片、拯救音乐人,进而拯救当下中国音乐尴尬的发展现实吗?

  从传播渠道来看,不少音乐红人是率先经由网络渠道为人知晓的,大多都将网络作为首选落地渠道,传播筹码即是网络上有较为固定的大量免费资源的猎取人群。这部分人群或是忠实的音乐发烧友,或是音乐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通常拥有新鲜灵敏的音乐嗅觉,习惯于在网络上找寻第一时间的完美音乐体验,构成了音乐传播网络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而当收费袭来,这部分人群的流失在所难免。

  从盈利模式来看,先前正规的提供免费音乐下载的互联网站,大多是与唱片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收取广告费用来支付版权和网站自身运营费用。将音乐下载改为收费,无非是将盈利源头转向音乐下载用户。有业界人士认为,如今收费下载音乐的模式,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转嫁吸金,或将形成“互联网机构吃肉,国际音乐大公司喝汤,音乐人看脸色捡剩”的局面。如此看来,网上音乐收费背后的承担者,无疑是网络音乐消费人群,让他们自掏腰包,既往的忠诚和热忱恐将不再。

  一方面想要保护版权,保持音乐创作者的积极性,使原创音乐不断焕发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又试图使公众以最大便捷、最小经济代价来共享互联网传播优越性——无论如何,如此“收费经”注定会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不仅仅是音乐、歌曲的翻唱与下载涉及权限问题,现实中,从电子书提供商的转载权限,到网络媒体对报纸、杂志等纸媒上文字作品的转载权限,无一不是权利的灰色地带。由于缺乏明确的规范和限定,这些领域都曾经或正在面临着维权尴尬困境。

  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版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从作家集体发表声明谴责百度,到卡拉OK要付版权费,再到如今免费音乐下载或将成为历史的消息传出,都说明国内版权环境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要发展,艺术要传承,公众要休闲。网络音乐下载收费不是不可以,只要下载用户负担的份额合理,只要价格设定在公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个费用完全可以收得合理、交得舒心。需要澄清的是,音乐下载收费绝不是破解版权困境的唯一出路,普通的爱乐人也没有义务独自为音乐版税埋单。互联网站、唱片公司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在宣传和策划层面加强创新,通过多元渠道来弥补版税流失。而音乐下载收费后,相关管理部门有必要对非正规的未授权下载网站进行必要的整合,杜绝下载用户因收费转而投奔仍旧钻空子提供免费非正规下载服务的可能。

  告别“免费蛋糕”将会激起多大涟漪?以网络音乐收费为契机,逐渐培养国人的维权意识,从煞有介事到司空见惯,从不情不愿到天经地义,无疑有着进步意义。人们期待这样的坚守不仅能够在音乐领域实现,而且能在文字、图片、影像等多领域广泛播撒开去。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