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9000元不惶恐”:对生活的粗糙抒情

2012年10月23日 08:5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蒋璟璟
    近日,一份调查引发网友关注,调查内容为“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连等二线城市则在5000元上下浮动。低薪族的“惶恐”不难理解,他们的收入大多用在生活上,承受不了太多的变数。然而,很多中高收入人群在采访中,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担忧”。

    越是“不确定”的生活,越是需要量化标准的指引,于是才一再产生诸如“幸福工资”、“安全收入”一类的调查。一直以来,在内心直觉之外,人们试图建构起外在的参照,用以比对、测量自身的生存质量。

    严肃说来,“惶恐调查”的选项设置、采样过程、数据分析等,均语焉不详,几乎算不得正规意义上的“统计”。

    但即便如此,也无碍网友喧嚣热议。连日来,针对相关结论,各方观点鱼贯而出,或嗤之一笑、或深以为然,总归是热闹非凡。这一过程,或可视作全民的酸甜苦辣大倾诉。

    一个并不科学的结论,在传播数日后,竟还具备惊人的话题性。究其原因,或在于诸多的“彷徨者”,一方面乐于时常比对“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仍属“失落人群”之列;另一方面,却也不放弃每一个机会,来完成夹杂着自嘲、宣泄和憧憬的情感释放。

    公众不确知自己惶恐与否,所以想到以“月薪”作为甄别的标准。但其实,“月薪”与“惶恐”的关联,本就充斥不确定性。收入固然能换来医疗和娱乐,却买不来满足、健康与快乐——金钱对生活福利的改善,永远只能停留于很浅层面。归根结底,心中体感,是独立于“贫富”的存在。

    人们热衷用月薪来探讨“不惶恐”的标准,原因无非是,收入的确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实点说,“不惶恐”只算很低的要求,也就是“病有所医”、“居有其所”、“老有所养”的事儿——而这些原本是公共福利体系的兜底范围。

    “在外部保护不力的情势下,个体财富所宣示的抗风险力,决定了你我生活惶恐与否”,该逻辑可谓大致成立。

    当各种未知的风险,很大部分要由一己之力承担,人们的惶恐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民众试着以“掂量收入”的方式,来重新定义自己惶恐抑或心安,不外乎是个寻求心理安慰的过程。

    经历不确定生活的人群,宁可由着“错觉”安抚心灵。他们,想不了太多,不敢想太多。其所迷恋的,只是抛弃一切复杂性,强行树立起粗糙的“标准”,以之为准绳,时刻“再测”自己的生活品质,继而完成或悲或喜的抒情。

    (相关报道见10月22日《华商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