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什么要体验饥饿,元芳,你怎么看?

2012年10月19日 08:41   来源:人民网   李力言

  最近,“体验”成了一个热词。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首次在粮食行业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起“感受6块3”活动,号召公众用6.3元过一天“苦日子”。在粮食丰收、物质丰盛的今天,为什么还要体验饥饿、感受贫困?套用最近流行的一种网络语体,元芳,对此你怎么看?

  改革开放30多年,国人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变化,吃饭问题不仅早已解决,吃得精致、吃得安全、吃出特色成为新的需求。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产生了“吃饱了以后”的问题。当饥馑、饥荒这些字眼从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的人生记忆中抹去,当饥饿感成为一些努力减肥人士的“幸福体验”,人们对“盘中餐”不再那么珍视,对困扰中国人数千年的粮食问题也少了一些警醒。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浪费成为社会顽疾。据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数据,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

  雨果说过,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从公家到私人存在的种种浪费现象背后,既存在着贪大求洋、比拼面子等消费误区,也在“手中有粮”优越条件下缺乏对粮食风险的反思与防范。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收,有望首次实现“九连增”,但粮食安全形势并非高枕无忧。

  粮食生产,说到底就是土地与人的问题。反观现实,这两个方面都不容乐观。一则,随着各地兴建工厂、商业开发等热潮的兴起,再加上环境污染,许多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不复存在,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非常脆弱。一则,随着农民大举进城打工,农村空心化加剧,加上农资价格高企等打击种粮积极性,农田撂荒现象越来越普遍,“谁来种地”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都构成了粮食生产的隐忧,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其积累的风险将不堪想象。民以食为天,粮食乃立国之本, 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不能有任何差池,这事关国家利益和每一个人的生计。

  先贤有居安思危的古训,民间有饱汉不知饿汉饥的说法,“饥饿体验”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饿一天,而是希望从“饿得腿软”、“头晕眼花”等生理反应中,带来精神上的触动,想想自己平时的消费习惯,想想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想想并未远去的粮食安全风险。这次活动在粮食系统率先举办更是有必要,有利于增强粮食部门和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粮食生产、管理、储运等各环节工作做好,管好国人的“粮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24小时饥饿”还是感受“6块3”,首先应该成为各级官员的体验项目。市长们只有多扛抗米袋子、拎拎菜篮子、多挤挤公交车,才能真切看到繁华背后的忧愁,深刻体会民生的不易与期盼,从而更加清醒自觉地为老百姓的“好日子”尽职尽责。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