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圳汽车排污费政策放风为何偷偷摸摸?

2012年10月18日 06:44   来源:红网   郑渝川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将征收汽车排污费并有望拿出3种备选方案,起征额最低300元。深圳市发改委回应记者称,就此正在研究中,如有详细情况将通知媒体。有律师称,汽车排污费的征收属于法律保留事项,深圳市无权征收。(10月17日《南方日报》)

  此前,曾有专家放风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将试点征收汽车排污费。此消息引起舆论强烈反弹。笔者也曾撰文《汽车排污费非上不可?》(10月5日“红网”红辣椒评论:http://hlj.rednet.cn/c/2012/10/05/2768610.htm)提出,政府新开征税费容易形成事后难以裁减的既得利益集团,目前仍可尝试提高油质来减少汽车排放污染、大力发展公交服务等举措,将汽车排污费作为最后选项。

  无论是对于深圳市,还是国内其他地方乃至部委层面,如果要考虑对汽车排污费的征收,首先应当穷尽其他技术方法和手段;其次,要在信息公开前提下,公开论证汽车排污费征收对汽车废气减排的影响,确认此政策选项的效用;第三,应遵循法定程序出台政策,而不能随随便便由部门或地方通知来绕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查。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改委是否有权决定征收排污费,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给予界定并公开释疑。

  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消息是由“深圳市发改委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并且还很细致地透露出,“深圳将征收汽车排污费并有望拿出3种备选方案,起征额最低300元”。而深圳市发改委在接受记者问询时,承认此事存在。这个表态很值得琢磨,就目前国内各地公共政策出台的通行做法而言,一项尚未形成正式决策文本并提交人大、政府审批实施的方案,起草部门和知情部门会严格保密。如果有所谓的内部“知情人士”对外泄露风声,相关部门还会追究泄密者的责任。但深圳市发改委似乎一点儿也不关心消息为何走漏、被谁泄露。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所谓的内部“知情人士”披露消息,就是该部门在有意放风试探民意反应。

  如果真是这样,就凸显出与市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共政策,具有相当的随意性——民意反应不激烈,就上马收费,反应过大,就暂时搁置,或让收费方案改头换面以其他形式开征——决策部门所持的收费必要性、正当性理由,当然也彻底成了幌子。

(责任编辑:年巍)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