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试考者”是国考公平第一步

2012年10月16日 08:14   来源:西安晚报   然 玉

  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诚信报考,从我做起——致广大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公开信,提醒考生不虚报、隐瞒有关情况,不弄虚作假企图侥幸过关,不骗取考试资格,不为“试考”虚假报名,以免浪费国家资源。据悉,“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记录在案者将无法参加此次“国考”报名,已确认参加面试却临时弃考、录用报到时放弃职位等也都将记入此诚信档案库。(10月15日《北京晨报》)

  所谓“试考”,其精准涵义是: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明知过不了资质筛选、面试环节,却仍然参加笔试,以求累加国考经验和信心。凡稍加梳理国考的游戏规则,人们便极易明晓此类行为的荒诞之处。“不以当公务员为目的的国考笔试,都是在耍流氓”——坊间的戏谑之语,粗糙也精到。因为显而易见,明知招录无望,只为积累经验,执意参加笔试、挤占他人面试机会,总摆脱不了过度利己、空耗资源的嫌疑。

  “试考族”鸠占鹊巢,可以预见的后果有二。其一,本属他人的职位最终“弃录”,此为“机会的浪费”;其二,纵使相关职位开展“补录”,该过程必将多费周折,此为“成本的浪费”。且另一维度说,所谓“试考”,奉行的无非是,“以经验换分数”的逻辑。但,国考所意图考量的,实是应考者的综合素养与日常积淀。仅就此而言,“试考”便可归入投机取巧、动机不纯的范畴。

  考与不考,弃考与否,固然是考生的个体权利;但,尊重游戏规则,服从公平竞争的底线,却也是参考者的义务。“试考族”的道德困境在于,其行为几乎必然地,会对无辜者造成负面的“外部效应”。而究其肇因,或是由于社会认知中,早已模糊了国考的本意和初衷。在声势浩大的应考产业、备考经济的鼓动下,公务员考试,似乎矮化成纯粹的“考试学”——分数就是目的,手段决定一切。

  出台新规,拉升试考族的行为成本,本质上乃是补漏、纠偏的举动。“公考热”高烧不退,必会滋生种种“刷分”、“讨巧”的智慧。很多人以此为生,更多人藉此“通关”,凡此种种,都背离国考原意万里。为了竞争更公平,对规则修修补补是一种必须。但在此之外,重申公务员考试的价值逻辑,以及创造更多机会分流应考者,才更是治本的对策。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