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光伏企业遭"滑铁卢" 创新是攻坚克难根本手段

2012年09月28日 09: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且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的现实面前,我们的企业都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崛起之本和企业生存之道,自觉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列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通过技术创新应对发展中的种种严峻挑战。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创新是企业攻坚克难的根本手段。

  上周在悉尼举行的颁奖仪式上,来自中国的无锡尚德公司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施正荣与其他获奖工程师一道被授予“卓越工程师”荣誉称号,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悉尼分会表彰他们为世界各地做出积极影响和突出贡献。随后,尚德却收到来自纽交所的警告通知,公司由于截至9月10日的连续3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美元而面临退市风险。反差如此巨大的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同时落在致力于新能源开发的尚德公司头上,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无锡尚德等国内光伏企业接连遭遇市场“滑铁卢”,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诸多媒体和业内人士报道评说的热点。美欧先后针对我国光伏企业和光伏产业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不仅使这些企业面临的外部形势愈加严峻,而且引发人们愈加关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前景。媒体援引尚德公布的有关数据说,公司名下的太阳能面板产能将会从此前的2.4GW暂时削减至1.8GW,削减幅度达25%;而从市值看,近一年来,尚德的市值已经缩水85%以上。施正荣及尚德公司所处的困境,可谓光伏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

  一个曾被众人期待的新兴产业,缘何落到如此地步?目前,较具普遍性的看法认为,这是企业无序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使然,即市场供应过剩迅速拉低产品价格,造成企业利润摊薄,甚至入不敷出。直观地看,情况确实如此,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持续发酵,美欧市场急剧萎缩并纷纷采取针对中国企业的贸易保护手段,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困境。然而,进一步分析,其深层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迅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在新兴产业的成长初期,其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更是这样,往往一项技术或一台设备刚刚面世两三年,就会有更新的技术和设备取而代之。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频率之快,无不反映出这一鲜明特征。对于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持续获得技术突破,就无法牢牢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新兴产业由于投资急剧扩张、原材料大量进口、雇工大量增加等,不仅会引发需求拉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还会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胀,既危及宏观经济运行,也影响自身生存发展。面对来自要素成本上升的威胁,在市场调节作用下,随之会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产业转移,即企业把所从事的产业从要素成本较高的地区转移到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继续发展;二是产业升级,即企业依靠技术创新促使所从事的产业朝着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其从成长的初级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即使是对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也是其保持自身活力的关键所在。

  总之,创新是企业攻坚克难、战胜危机的根本手段。有鉴于此,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且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的现实面前,我们的企业无论身处传统产业还是角逐新兴产业,都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崛起之本和企业生存之道,自觉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列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不断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充实企业技术更新储备,依靠技术创新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应对发展中的种种严峻挑战。

  具体到我国太阳能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来说,当前尤其需要及时认清产业自身成长规律和新科技革命的新特点。在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的今天,切不可盲目沿用传统制造业思维模式,单纯以扩大产能为占据市场的主要手段,否则企业即便一时占得市场先机,最终也会因缺乏持久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能力而丧失。一些眼下身处困境的企业,在抱怨外部经济环境严峻的同时,是否也该从自身找一找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呢? (本文执笔:金 言)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攻坚克难 逆势上扬    2012年09月20日
  • ·明确坐标 攻坚克难    2012年08月02日
  • ·广州日报: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2012年07月28日
  • ·固本清源强基础 攻坚克难再扬帆    2012年06月1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