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满足于充当“替代品” “云旅游”需挖掘可持续优势

2022年05月23日 15: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躺在床上看旅游博主的视频、打开全景图看各地美景、通过慢直播赏繁星看日出……随着互联网、VR等技术的发展,足不出户在云端旅游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汤荣进/摄

  充分发掘“云旅游”模式的优势

  旅行与数字技术结合形成的“云旅游”模式,一方面突破了现有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向往自然风光的需求;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强大的公共传播属性,一些隐于山水之间的小众景区,揭开了神秘面纱,透过镜头走入大众视野,更好地向大众展现其独有的地域特点。【详细

  “云旅游”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景区和潜在游客密切联系的平台,相比线下更能培养游客粘性,这在我国旅游从打卡游览向深度游览转变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重要。【详细  

  “云游”虽美,也要警惕相关问题

  然而,“云游”虽美,却并非收获一片赞誉。如今各大平台的云旅游内容,内容深度、技术质量良莠不齐。有的视频内容较为单一,有的博主为了博眼球使用夸张滤镜故意美化场景,更有甚者,直接移花接木,对画面或视频内容进行拼凑。诸多问题,都影响了网友的云旅游体验观感。【详细

  不得不承认,“云游”的美化滤镜的确能给游客带来更为刺激的体验,吸引部分云旅客到实地旅行消费。然而,脱离现实的印象,易拔高旅客们的期待阈值。当现实无法满足期待时,旅游地信誉可能会受到影响。加之,在流量利益的驱动下,“云旅游”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内容,虚假、夸大成分有可能增加。详细

  “云旅游”行业需要可持续发展

  客观来讲,如今的云旅游主要还是用于营销。要知道,一个行业的发展显然不能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云旅游也不例外。想要吸引游客,就得拿出诚意,想要树立品牌,就要展现真风采。【详细

  “云旅游”因疫情得到快速发展。防止“云旅游”成为一阵风,使其在疫情后释放出更大活力,需要的是找准定位创新发展,挖掘出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点。【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红网、广州日报)

  V视角:

  @暗长空:居家一日游。

  @爻妹纸的盛世美手:“云游”何止一个地方。手机在手,天下我有。

  @春光明媚的时候:大家都宅家太久了,眼睛与心灵也需要旅行。

  @小mi鹿:对于我这个宅女来说,“云旅游”真香。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疫情之下,传统旅游模式受阻。数字化的“云旅游”发展壮大,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然而,不同于线上购物等“云端服务”,现在的“云旅游”作用较为单一,仍限于作为线下旅游体验的“替代”或旅游景区推广营销的“工具”。显然,一个行业不应满足于充当“替代品”。如何充分挖掘竞争优势,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是“云旅游”行业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不满足于充当“替代品” “云旅游”需挖掘可持续优势

2022-05-23 15: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躺在床上看旅游博主的视频、打开全景图看各地美景、通过慢直播赏繁星看日出……随着互联网、VR等技术的发展,足不出户在云端旅游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汤荣进/摄

  充分发掘“云旅游”模式的优势

  旅行与数字技术结合形成的“云旅游”模式,一方面突破了现有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向往自然风光的需求;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强大的公共传播属性,一些隐于山水之间的小众景区,揭开了神秘面纱,透过镜头走入大众视野,更好地向大众展现其独有的地域特点。【详细

  “云旅游”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景区和潜在游客密切联系的平台,相比线下更能培养游客粘性,这在我国旅游从打卡游览向深度游览转变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重要。【详细  

  “云游”虽美,也要警惕相关问题

  然而,“云游”虽美,却并非收获一片赞誉。如今各大平台的云旅游内容,内容深度、技术质量良莠不齐。有的视频内容较为单一,有的博主为了博眼球使用夸张滤镜故意美化场景,更有甚者,直接移花接木,对画面或视频内容进行拼凑。诸多问题,都影响了网友的云旅游体验观感。【详细

  不得不承认,“云游”的美化滤镜的确能给游客带来更为刺激的体验,吸引部分云旅客到实地旅行消费。然而,脱离现实的印象,易拔高旅客们的期待阈值。当现实无法满足期待时,旅游地信誉可能会受到影响。加之,在流量利益的驱动下,“云旅游”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内容,虚假、夸大成分有可能增加。详细

  “云旅游”行业需要可持续发展

  客观来讲,如今的云旅游主要还是用于营销。要知道,一个行业的发展显然不能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云旅游也不例外。想要吸引游客,就得拿出诚意,想要树立品牌,就要展现真风采。【详细

  “云旅游”因疫情得到快速发展。防止“云旅游”成为一阵风,使其在疫情后释放出更大活力,需要的是找准定位创新发展,挖掘出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点。【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红网、广州日报)

  V视角:

  @暗长空:居家一日游。

  @爻妹纸的盛世美手:“云游”何止一个地方。手机在手,天下我有。

  @春光明媚的时候:大家都宅家太久了,眼睛与心灵也需要旅行。

  @小mi鹿:对于我这个宅女来说,“云旅游”真香。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疫情之下,传统旅游模式受阻。数字化的“云旅游”发展壮大,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然而,不同于线上购物等“云端服务”,现在的“云旅游”作用较为单一,仍限于作为线下旅游体验的“替代”或旅游景区推广营销的“工具”。显然,一个行业不应满足于充当“替代品”。如何充分挖掘竞争优势,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是“云旅游”行业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