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元宇宙视野下的“云旅游”该如何改进?

2022年05月20日 13:18   来源:红网   严奇

  在中国旅游日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有2085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61.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云旅游存在过度美化之嫌、不真实,55.0%的受访者觉得观感不好,难以代入。存在的其他问题还有:技术条件跟不上(43.0%),沦为网络带货的工具(36.1%),虚拟世界没太大意义(34.5%)等。(5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记得前些年流行一句广告词,“身未动,心已远”,或许这就是云旅游赋予大众新奇体验的完美诠释。在新冠疫情持续弥漫的当下,“远行”成了奢望,云旅游的需求得以增长。伴随着智能穿戴技术的流行,我们开始走进元宇宙的世界。云旅客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束缚,感受书籍、手机、电脑大屏无法企及的深度沉浸感。

  不得不承认,过度美化的滤镜能更带来更为刺激的体验,可以吸引部分云旅客到实地旅行消费。然而,脱离现实的印象,易拔高旅客们的期待阈值。当现实无法满足期待时,想必很多人就不愿意去实地旅行了。加之,在流量利益的驱动下,“云旅游”可以通过技术改造,不断“升级”内容,虚假、夸大成分有可能逐渐增加。届时,谁还愿意花更多的钱实地旅游呢?

  真假难辨的旅行内容泛滥于网络,本就令人无法选择。网上带货的介入,亦会大幅拉低云旅游体验。线下不少古城古镇之所以恶评不断,便在于“商业化气息”太重。消费者上网是为了看风景,不是为了买东西。商家执着于从提供旅行体验之外的商业销售获得利润,未来谁还会通过技术投入增强代入感?这可能不利于云旅游的发展。

  发展任何一类云服务模式,都需要在前期做好保护工作,避免野蛮生长后的“癌变异化”。必须看到,云旅游具有广告服务与旅游服务的双重特征。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优化内容管理相关法规,要求景区景点以及VR、AR、全景服务提供商在面向大众提供视听内容时,必须保证与实地实景的一致。同时,避免带货营销等非旅行内容的渗透,确保云旅游更专注于旅游。云旅游不仅要提供未知新奇的体验,还要提供紧贴现实的体验。让大众能从元宇宙中感受现实的美,或许才是云旅游的真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元宇宙视野下的“云旅游”该如何改进?

2022-05-20 13:18 来源:红网 严奇

  在中国旅游日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有2085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61.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云旅游存在过度美化之嫌、不真实,55.0%的受访者觉得观感不好,难以代入。存在的其他问题还有:技术条件跟不上(43.0%),沦为网络带货的工具(36.1%),虚拟世界没太大意义(34.5%)等。(5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记得前些年流行一句广告词,“身未动,心已远”,或许这就是云旅游赋予大众新奇体验的完美诠释。在新冠疫情持续弥漫的当下,“远行”成了奢望,云旅游的需求得以增长。伴随着智能穿戴技术的流行,我们开始走进元宇宙的世界。云旅客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束缚,感受书籍、手机、电脑大屏无法企及的深度沉浸感。

  不得不承认,过度美化的滤镜能更带来更为刺激的体验,可以吸引部分云旅客到实地旅行消费。然而,脱离现实的印象,易拔高旅客们的期待阈值。当现实无法满足期待时,想必很多人就不愿意去实地旅行了。加之,在流量利益的驱动下,“云旅游”可以通过技术改造,不断“升级”内容,虚假、夸大成分有可能逐渐增加。届时,谁还愿意花更多的钱实地旅游呢?

  真假难辨的旅行内容泛滥于网络,本就令人无法选择。网上带货的介入,亦会大幅拉低云旅游体验。线下不少古城古镇之所以恶评不断,便在于“商业化气息”太重。消费者上网是为了看风景,不是为了买东西。商家执着于从提供旅行体验之外的商业销售获得利润,未来谁还会通过技术投入增强代入感?这可能不利于云旅游的发展。

  发展任何一类云服务模式,都需要在前期做好保护工作,避免野蛮生长后的“癌变异化”。必须看到,云旅游具有广告服务与旅游服务的双重特征。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优化内容管理相关法规,要求景区景点以及VR、AR、全景服务提供商在面向大众提供视听内容时,必须保证与实地实景的一致。同时,避免带货营销等非旅行内容的渗透,确保云旅游更专注于旅游。云旅游不仅要提供未知新奇的体验,还要提供紧贴现实的体验。让大众能从元宇宙中感受现实的美,或许才是云旅游的真谛。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