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浙江温州一则“居住几十年的房子面积差0.96平方米,孩子不能就近上初中”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针对当事市民反映的情况,该地区教育局回复称,用于初中入学的房屋产权建筑面积需在20平方米以上,据市民所述实际情况,该房产不符合入学要求。对于这一解释,有人表示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不尽公平。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邓浩/摄
以房子大小作为入学门槛有违教育公平
将入学资格与房产面积挂钩的做法,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并且也一直伴随着争议。这一次相关话题再次引发关注,主要是“差0.96平方米就不能就近入学”的细节,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规定本身的不合理性。至于在法律层面,则明显是于法无据,也与教育公平理念存在冲突。【详细】
据媒体报道,在这位家长希望孩子进入的实验中学附近,一处“老破小”学区房的单价去年被炒到12万元/㎡之高。应当说,当地为抑制炒房,给用于入学的房屋增加购置门槛,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实际效果如何呢?以房子大小作为入学门槛,或许只能拦下买不起高价房的普通家庭,加剧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详细】
务实应对优质教育资源紧缺
结合市民诉求和教育部门回应,不难看出,就近入学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各地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北京等多地推进的教师轮岗制度,长沙、合肥等地实施的优质高中指标生计划,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务实之策。【详细】
所谓学校划片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将学校入学资格与小区完全对应,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分配,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一些房屋上所附着的学区价值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一些人的炒作动机。不过,要化解社会的学区房焦虑,还是要多在教育资源的供应上想办法。【详细】
别再将入学资格与房屋面积挂钩
在教育公平问题解决路径日益明确的当下,再将入学资格与房产面积挂钩,恐怕已经不合时宜。此前,菏泽和深圳设立房产面积门槛的学校,在引发舆论质疑后都取消了相关政策,也印证了这一点。促进教育公平,既要做好教育资源的“加法”,也要对不合法、理、情的管理思维和政策制度做“减法”。【详细】
当然,优质教育资源的供应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长期存在。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缩小这种矛盾,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回避它。这首先就要从改变一些存在争议的惯性做法入手,真正去找到对的解决方式,做对的事。【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光明网、南方日报)
V视角:
@布丁and苹果:上个学还有房屋居住面积要求,奇葩不?
@左京:差0.96平方米能上学的话,差1平方米行不行?差1平方米可以,差2平方米行不行?
@天马行空2024:如果是家庭唯一住房且实际居住,子女应该就近入学。
@梦已铭心:没买房的人,子女还不能上学了?
@额外奖励0:就近入学应该抽签,而不是看房子大小。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是炒作学区房,还是将房产面积作为入学标准,背后的根源其实都在于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充分、区域分配失衡。促进教育公平,应该统筹兼顾,绝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于法无据的“土政策”,推行得再积极,也只能是和教育公平背道而驰。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