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最近,不少市民前往北京各区政务服务中心时,发现了一个新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个窗口虽小,办理的却是市民遇到的疑难杂症事项。
“办不成事”窗口要发挥倒逼作用
所谓“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反映其实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是前来办事的群众反映问题的窗口,核心在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集中处理非企业、群众自身原因办不成事的问题。这无疑是提供给普通办事群众一个吐槽、投诉的场所,最终是通过倒逼作用把事情办成。比如,服务中心现场设立调解室、连接总服务台,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要求服务、咨询、引导做到一次性告知,让群众办事少走弯路、少跑腿……【详细】
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主观意愿都是能不排队,少跑路,办成事。最好是只跑一趟就办结,或者是不出家门网上就能办理。事实证明,各级政府也在努力做到顺时应势,适应群众需求,建成便民服务大厅,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详细】
有“办不成事”兜底 群众心里才有底
这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设得好,要知道,很多群众办事难,难就难在提供材料和寻找当事人这两个方面。办事所需的纸质材料形成年代久远,有一项灭失或字迹模糊有误,就有可能使得群众材料不全,尽管一些材料底档存在于相关部门,但以群众一己之力也是难以查找的。寻找当事人的情况也是往往如此。就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成的事情来说,办退休不知道人事档案在哪里,群众不知道去哪里查找,后来通过系统查询找到了档案存放地;办低保需要离婚协议,可另一方早已离开国境无从出具,居委会知道离婚情况上报区里特事特办。
事实上,许多办不成事的事,大抵都是如此办成的。某部门某项事务所需的办事材料,往往是其他部门和单位产生出具的,办事部门手中没有资料,群众也找不全,有了跨部门的协同,许多资料数据就能够找到。在办事过程中允许适度容缺,当其他材料可以形成证据闭环,当事人又予以书面承诺,经办人可以形成心证来办事,就避免陷入“证明难”的死循环。这就说明,尽快将各部门、各单位的纸质历史档案资料数据化,打破各部门的数据鸿沟,让数据之间形成群众办事证据闭环,非常重要。【详细】
政务服务窗口的工作,要求严谨规范,有严格的办理要求和时效。有些事不是故意不办或为难,而是受制于既有规则和窗口人员的权限,办起来就是会比较纠结和繁琐。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其他办事人的等待时间,才专门设置这样的“办不成事”窗口。诚然,“办不成事”只是极少数,但把办不成的事办成了,意义不小。因为它不仅能为办事群众提供疑难问题咨询服务,还为群众送上一份安心,让群众心里有底:普通窗口办不成的事,还有“办不成事”窗口兜底。这窗口起这样直白的名字,也说明不怕被误解,不怕被质疑,体现出积极的服务态度。【详细】
各地不妨借鉴“办不成事”窗口
疏通“末梢神经”的通道。仔细分析,在生活工作中,之所以群众有些事情办不成,往往是卡在末梢神经上。只有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畅通末梢神经,才能促进群众办事方便快捷,又能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打造便民“直通车”。【详细】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就需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唯有各级机关及工作人员将“办不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此转变为“办得成的事”,才能够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因此,“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能够帮助破除阻碍居民办成事的隐形壁垒,增强了群众办事便捷度,真正将群众“办不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更优质地服务群众,是“放管服”改革的示范典型,这种创新实践值得推广和各地借鉴。【详细】
微言大义:
@老冷的夏天:非常好,希望各地都设置。
@冰淇淋雪糕糖:治懒政的。
@德先生的传说:这就对了,很多事情会有例外,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可能办不下去。
@雪名湖:人性化!特事特办,不让需要办事的人被踢皮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北京各区政务服务中心专设“办不成事”窗口,不失为“放管服”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同时也为全国各地的政府服务工作做出表率。但对于“办不成的事”,各政府服务部门不能止于设立窗口,更要主动成立专班,认真分析问题成因,尽快找到解决方法,针对疑难问题“帮到底”,切实为老百姓“办成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