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张罚单敲警钟 治污需先修复监管生态

2018年06月19日 14:0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时间过半。6月1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省开展督察“回头看”时,收到群众投诉称,一家本应停产两年多的煤矿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督察组检查发现,该企业曾收到环保部门33张罚单,但因有基层领导干部“站台”等原因,始终未曾整改。

  33张罚单为何“罚”不来一次整改?

  近年来,从地方到中央,在加大整治环保工作力度上,确实做到了有增无减,一批环境污染企业不是花大力气进行整改,就是纷纷关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一旦有企业违规生产,违规排放污染物,影响城市空气,群众都会投诉和举报。如此一来,环保部门就会施加压力,开具罚单,督促整改,污染企业也就寸步难行。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抓紧投资整改;二是关闭企业,另谋出路。【详细

  但是,即便是在如此严厉的环境保护问责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干部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究其根源,还在于不能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地方污染企业往往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个别地方政府受畸形政绩观的影响,对污染企业投鼠忌器,生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有的地方以治理污染可能会导致劳动者失业下岗为借口,打着维护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的旗号,纵容放任污染企业。

  就以此次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的河南省洛阳市义煤集团新义煤业有限公司为例,“挠痒痒”似的环保执法,使得企业根本不把执法监管当回事,屡罚屡犯。可以说,是个别污染企业绑架了地方GDP、绑架了地方环保事业。由此而产生的环境保护整改不力,甚至“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绊脚石”。【详细

  给污染企业“站台”,源于公权力被污染

  违法企业之“牛”,无非是“两个人”太“牛”: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者太“牛”。利欲熏心、知法违法,所有的“落实不力、敷衍整改”,说到底不过是个短期利益问题。二是基层环境执法太“牛”。执法枉法、睁眼闭眼,重形式、走过场,说到底就是把刚性的法律当做私人裁量的绕指柔。督察组总结得很不客气——33张罚单看似不少,但主要以督办通知为主;面对企业屡查屡犯,没有充分运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执法手段,直至这次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才下决心解决问题。问题是,类似的“大企业大污染”问题,要多少督察组才能手到擒来地解决呢?【详细

  新义煤业直排废水、污染河流的做法,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不仅知情,甚至可以说是放纵。环保的硬约束一旦不能体现出力量,则企业就不可能有自我加码。事实上,与自然环境的损害相比,地方政治生态的损害往往更严重。可以说,此番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所致力解决的,正是地方的“中梗阻”。据披露,从今年5月30日起,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陆续进驻10省(区)后,已约谈126名领导干部,多地因“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和“敷衍整改”被通报批评。

  可见,一些地方环保之所以难有真正进步,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串通一气,合伙欺下瞒上,他们所重视、计较的,多为自家的小算盘,而非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说到底,要治理环保的乱象丛生,关键还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环境治理提升到政治治理的高度。【详细

  33张罚单警示:治污必先净化政治生态

  企业先后收到33张罚单,违法排污照常进行,这是一种应付式环保处罚,也是应付式治污。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违法排污企业有多“牛”,而是公权力消极治污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某种意义,治污就是“治公权”。正因为公权力被污染,所以,环保局长管不了污染企业,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更有甚者,环保局长举报污染企业。这大概是因为环保局长还有良知,却又胳膊扭不过大腿,于是一边忍气吞声,一边举报污染企业,希望通过上级环保部门干预,达到协助查处污染企业的想法,非常滑稽。这恰恰佐证公权干预治污行动,也警示治污必须先治公权,否则,治污就成了一个鼠猫游戏,达不到真正的效果,环境污染持续加深,群众也感到失望。【详细

  严酷的事实证明,要惩罚污染企业容易,但要消除一些地方政府和少数基层干部头脑中的“污染”却并不容易。环境保护远不是罚款或关停污染企业那么简单,而是应该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仅要问责污染企业相关责任人,也应对监管不力的责任人、特别是那些公然为污染“站台”者进行严肃问责。同时还应引起重视的是,也要关注地方政府一些合理的利益诉求。在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形成地方政府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有这样,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的利益链条才会真正被切断,而其为污染企业“站台”的动机就会真正消失。【详细

  由此看来,要想打通环保工作“最后一公里”仅靠人民群众群策群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环保部门工作不打折扣。一句话,各地各部门只要在环境整治上下真功,真下功,就不会出现环境污染企业的“钉子户”,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也会有一个新突破。这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会有切实可靠的保障。【详细

  微言大义:

  @佩剑大侠:拿出警察贴罚单的气势,没有治不了的污染。

  @沸城总督:罚得太少了呗!罚的那点儿钱怕是远不够修复环境的钱。

  @温故求新:说明仅仅靠罚单,有时很难解决问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若不是督察组认认真真“回头看”,新义煤业的污染行为恐怕会一直持续下去。33张罚单敲响了警钟。相比不痛不痒地对违规企业“罚酒三杯”,环境保护的关键还在于当地监管生态乃至政治生态的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做样子,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我们不能逃避的神圣职责。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