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现金贷“换马甲” 治本还需“釜底抽薪”

2018年06月14日 11:0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被监管部门重拳打击的现金贷平台竟用“换马甲”的手段企图逃避监管。据媒体报道,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监测发现,现在仍有部分机构或平台以手机回租、虚假购物再转卖等形式变相继续发放贷款,有的还在贷款过程中通过强行搭售会员服务和商品方式变相抬高利率。其中,以手机回租形式最猖獗,“回租贷”相关平台已超过100个,注册客户数百万人,大多数目标客户锁定为大学生。该协会呼吁消费者审慎选择平台,理性办理借贷。

  现金贷为何穿上回租“马甲”?

  从整个借贷过程看,“手机租用”只是一个噱头,自始至终,手机都没有离开过用户的手。而现金贷平台通过添加手机这个媒介,绕过了“借贷”这个概念,把借贷业务变成了租赁业务。之所以要如此大费周折,是因为经历过野蛮生长的现金贷在2017年底经历了严格监管。去年底,监管层连发数道“特急金牌”,从持牌要求、成本上限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对现金贷平台给予了严格限制。

  在监管风暴下,一些难以维系的现金贷平台开始绞尽脑汁玩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绕道“回租”业务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回租”模式不受直接借贷的36%年利率红线、金融业务牌照等硬性限制,成为一些现金贷平台变相开展业务的新通道。在暴利驱使下,行业正在快速形成产业链。大量现金贷平台涌入回租领域,一些技术服务公司还开发了回租系统,批量销售给准备“转型”的现金贷公司,以共享无限“商机”。【详细

  “回租贷”这类业务若不能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容易引发放贷资质上的监管套利问题,此类业务本身在贷款资质、资金来源、贷款投向、杠杆率、利率、催收等方面也容易产生各类风险隐患。【详细

  现金贷变身,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这种回租模式就是现金贷的变种,换汤不换药而已。尽管其通过强行引入租赁场景来规避现金贷新规,但在利率、期限、风控模式、资金用途等核心要件上与现金贷并无二致,本质上也无场景依托,属于典型的监管套利行为。【详细

  对此,消费者的警觉至关重要。比如,加强金融知识学习,不断增强防范意识,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贷款,既要认真核查对方的资质,又应该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及留存相关证据;同时,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切忌忍气吞声,通过法律维权至关重要,或者向监管部门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等。同样,面对着违规现金贷的变身术,也需要监管创新举措。【详细

  解除现金贷“马甲”需要“穿透式监管”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虽然我国金融监管确立了“穿透式监管”原则,但是“穿透式监管”亟待扩大,而且还要监管前移,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惩戒追溯机制,不能局限于“头痛医头”。

  要根治“现金贷”乱象,还需依靠社会合力。应建立“现金贷”联合监管社会合作平台或机制,充分引入社会各方面力量,构筑灵敏有效的立体监管体系。分辖区建立“现金贷”监管信息平台,将贷款利率、贷款方式、催收方式等向社会公开,提高经营信息的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现状;同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社会民众和借贷者对违规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问题一经查实,无论程度轻重,一律吊销金融牌照。【详细

  笔者相信,在“穿透式监管”的背景下,监管层也绝不会被这些小伎俩给遮住眼。对这些回租平台来说,这种挑战监管权威的做法,很快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详细

  微言大义:

  @ichbinMichael:这跟诈骗有什么区别?

  @不太慢的李昂:套路贷害人不浅,不但坑个人,现在企业被坑的也不在少数。

  @爱数码爱跑步:建议所有学校开设基础理财课,针对各种高利贷形式进行预防。

  @不死鸟--洞庭小鱼儿:金融乱象需要铁拳整治,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杜绝后患。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穿透式监管”真正到位了,就算现金贷平台再怎么“换马甲”,也逃不出职能部门的“手掌心”。另外,堵不如疏,面对层出不穷的现金贷平台乱象,只有通过进一步规范市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民间资金有序流入合规金融机构,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