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新零售咖啡品牌瑞幸咖啡5月15日发布致星巴克的公开信,称星巴克采取多种不正常手段打压竞争对手,限制和妨碍市场竞争,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瑞幸咖啡表示将就此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同时向国家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提起投诉。星巴克当日回应称,中国咖啡市场体量巨大、竞争充分,自己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欢迎有序竞争。16日,瑞幸咖啡起诉星巴克涉嫌垄断案正式立案,相关投诉材料也已经向国家相关机构提交并被受理。
强令商家“二选一”?星巴克会不会有事?
瑞幸咖啡指控星巴克涉嫌垄断,主要提出了两方面的证据。一是星巴克与很多物业签订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条款,导致物业有闲置铺位也无法租赁,排他对象既包括国内外数十家咖啡连锁品牌,还包括咖啡占营业收入30%以上的店铺,甚至名称与“咖啡”字样相关的商家。二是星巴克向多家机器设备、包装包材、食品原料供应商施压,要求他们“站队”并停止向瑞幸咖啡供货,瑞幸咖啡已接到部分合作伙伴停止供货的通知。目前,这些只是瑞幸咖啡单方面的指控,尚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定,但星巴克的回应并未对此作出具体澄清。【详细】
在法治市场理念之下,瑞幸的高调声明,大概也提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双创如火如荼,秉持公平竞争的底线原则,对热血满怀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靠能力和素养挤进固化的市场,恐怕不只是产品和服务那么简单。此事中最令舆情关注的,大概就是“站队”二字。瑞幸的说法是,物业场地要选择“站队”、原料供应商也要选择“站队”。这样的桥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概是心照不宣的常态罢了。【详细】
该案的重点在于:星巴克是否存在“排他性交易”。如果此行为能够得到认定,那么,对其定性和处理,就可以参照对某些电商平台强令“二选一”行为的定性和处理。然而,这样就可能要陷入尴尬之中。近几年,有电商多次向监管部门举报少数大型电商平台强令商家“二选一”,要求对此进行反垄断调查执法,工商部门也多次发文,明令电商平台“不得限制、排斥促销者参与其他平台组织的促销活动”,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要认定电商平台强令“二选一”属于垄断,门槛和成本都很高,所以至今,此类行为并没有被认定为垄断。【详细】
奋斗多少年,才能和星巴克一起卖咖啡?
星巴克作为世界知名的连锁咖啡品牌,在中国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其已然成为了小资青年与新中产的标配。同时,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也占据很大的份额,根据世界权威的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的统计数据,在2016年和2017年两个最近的年度里,星巴克在中国咖啡馆服务的市场份额,是57.5%和58.6%;在连锁咖啡馆服务的市场中,其份额更是高达78.8%和80.7%。所以,星巴克是中国咖啡市场不折不扣的行业巨头,加之拥有大量的高端用户,因而其无论是在与物业抑或供应商的博弈中都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设置排他性条款,都不会遭遇太多阻力。【详细】
瑞幸咖啡与星巴克的爱恨情仇,其实不过是“同行相见分外眼红”的现实版本。消费场景的变化、技术迭代的升级,咖啡市场的这块坚冰,迟早是要被打破的。瑞幸作为“小学弟”,想要在成熟的业态布局中分一杯羹,抛开品质与服务的竞争不说,方方面面确实容易遭遇各色壁垒。市场自古如此,不独一杯咖啡。
当然,法理而言,高市场份额不代表就占据了支配性的市场地位。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中的言行举止,似乎向来也有着基本的美誉度。瑞幸提出的不过是一个私家问题:奋斗多少年,才能和星巴克一起卖咖啡?这个问题是真是伪、中国咖啡市场是健康还是失序,除了法律之外,市场监管也该出来廓清疑虑、厘定是非。【详细】
瑞幸VS星巴克,不是非赢即输的零和竞争
瑞幸咖啡指控星巴克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想要获得反垄断执法机构和司法机关的支持,并不容易。有电商平台的“案例”在先,星巴克想必也相信自己“肯定没事”。而如果很多行业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企业强令“二选一”都没事,那么,反垄断执法又该如何进行?据媒体报道,颁行已逾10年的《反垄断法》有望启动首次修订,将规定针对垄断行为建立事先审查机制,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的认定和制裁措施将更加明确。希望这一次的“咖啡之争”,能为反垄断法修订和强化反垄断执法提供注解。【详细】
中国人口众多,但咖啡消费人口数量占比其实并不高,一则是咖啡消费习惯尚未养成与普及,二是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诸多连锁咖啡点走的都是高端路线,高企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所以,其实中国目前的咖啡市场尚为一片蓝海,还有极大的潜力可供挖掘。因而,尽管诸如瑞幸咖啡之类的新生咖啡品牌,与星巴克必然会有一定的竞争,但绝不会是非赢即输的零和竞争。越来越多差异化定位的咖啡品牌出现,能弥补星巴克等大品牌此前市场覆盖的盲区,也能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咖啡消费习惯,在各品牌共同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实现共赢绝非痴人说梦。
瑞幸咖啡此次公开致信星巴克,有经营受阻的被迫无奈,但也不得不说是招漂亮的宣传妙招,借力打力让自身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此,我们也应抱理解心态,创业不易,在遵德守法范围内,借势宣传也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创业必备技能之一。但愿此次公开信事件不要沦为一场口水战,而成为行业巨头抑或是新生儿携手前行、中国咖啡市场重新再出发的起点与契机。正如星巴克回应的那样,“彼此促进,不断创新,持续提升品质和服务,为中国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则于咖啡爱好者与中国咖啡市场,都将是莫大福音。【详细】
微言大义:
@举头三尺有采编梅:喝过几次瑞幸咖啡,其实味道和星巴克也差不多,但价格相对较低。
@劉心宇_笑嘻嘻:星巴克有竞争对手不是很好吗?反正是消费者受益!
@项空月:瑞幸咖啡向行业老大星巴克发起直接挑战,无论其最终是否成功,本次营销都成为了经典。
@大智Zhang:都是玩资本的,都别装白莲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到底是星巴克霸气“垄断”市场,还是瑞幸咖啡取巧“碰瓷”营销,站在不同立场上,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实,在国内前景广阔的咖啡市场上,多些有实力的竞争者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当然,对于1998年就进入中国并长期占据霸主地位的星巴克来说,竞争和挑战越激烈,其维持“高端品牌”形象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越大。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中国时也被国人看作是“高端品牌”,如今却早已回归其大众快餐的本质定位。美国大众品牌星巴克在中国何时“走下神坛”?我们拭目以待。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