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张罚单为何“罚”不来一次整改?

2018年06月19日 07:19   来源:红网   肖玮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时间过半。1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省开展督察“回头看”时,收到群众投诉称,一家本应停产两年多的煤矿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督察组检查发现,该企业曾收到环保部门33张罚单,但因有基层领导干部“站台”等原因,始终未曾整改。(6月18号《北京青年报》)

  禁而不停、罚而不改,33张行政处罚文书竟然挡不住企业环境违法的铿锵脚步——这家煤矿企业的“暴脾气”果然是挺“牛”的。当然,企业这么“牛”,说到底,不是厂房“牛”、不是机器“牛”、不是员工“牛”——而是少数“人”太牛。

  督察组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个老理。据说,面对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地方没有真重视,放任企业以停产应对群众投诉,敷衍整改;面对恢复生产且屡罚不改,不仅没有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而且在中央环保督察现场仍有基层领导干部为企业“站台”。这让人想起前两天的新闻,说地方监察委“留置”涉腐老板,结果呢,纪检组长带头对抗抢人。一切不正常的乱象背后,几乎都对应着权力的滥觞与乱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不堪表率不说,肆意违法生产,以停产躲避督察、以审批流程过长为由逃避治污改造,这样的胆气和底气,要是说“上面没人”,恐怕群众也不会相信。

  违法企业之“牛”,无非是“两个人”太“牛”: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者太“牛”。利欲熏心、知法违法,所有的“落实不力、敷衍整改”,说到底不过是个短期利益问题。二是基层环境执法太“牛”。执法枉法、睁眼闭眼,重形式、走过场,说到底就是把刚性的法律当做私人裁量的绕指柔。督察组总结得很不客气——33张罚单看似不少,但主要以督办通知为主;面对企业屡查屡犯,没有充分运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执法手段,直至这次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才下决心解决问题。问题是,类似的“大企业大污染”问题,要多少督察组才能手到擒来地解决呢?

  33张罚单“罚”不来一次整改,这则故事说明的道理,大概就是人所共知的:环境问题的整改,大多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想不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在短期利益面前、在少数干部面前,几乎还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一个常识越发清晰:生态环保观念的转变,恐怕并非三五年可以洗心革面的。就像前两年,动画片《熊出没》风靡我国,但人们的眼里只有娱乐,并没有看到动画的主题也是在呼吁人们学会保护环境。心里有,眼里才会有;眼里有,手头才会有。33张罚单的故事,也许并不是一两个人对权力的任性,而是基层公共环境治理中系统性的风险预警。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千百年来,这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但如果再不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踏实努力,所谓的“桃花源”终究会破灭于我们自己手里。环境执法、生态保护,不妨就从揪出“站台”势力开始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