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凉茶双雄“共享红罐” “相爱相杀”不如“和为贵”

2017年08月18日 13:3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王老吉与加多宝之间的“红罐包装之争”终于有结果了。最高人民法院8月16日终审判决认为,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对涉案“红罐王老吉凉茶”包装装潢权益的形成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双方可在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共同享有“红罐王老吉凉茶”包装装潢的权益。

  红罐凉茶的配方需要加入“和为贵”

  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的红罐凉茶包装装潢纠纷由来已久,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平心而论,这是一份建立在做大做强民族品牌前提下的“和为贵”判决。“和为贵”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是商家经营之道,并不单指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和谐,更包括经营者之间尤其是同行之间的平等有序竞争,在彼此促进和共同竞争中赢得各自市场和效益,并通过彼此尊重和不影响第三方权益的“和谐竞争”求得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行业更上一层楼。

  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均曾为“王老吉”品牌商誉的积累作出积极贡献,在有效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利益。但在“王老吉”商标许可使用关系终止后,双方所涉知识产权纠纷不断、涉诉金额巨大,彼此非但没有从中获益,甚至影响到社会对两家企业的市场评价。如今,最高法给“红罐之争”画上句号,让其“共享红罐”,是充满法治智慧和市场意识的一项科学判决。【详细

  “共享红罐”判决具有示范意义

  对于加多宝和王老吉的“红罐包装之争”,最高法的最终判决可以说是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类似案件时,提供了一个明确可行的参考。而与最高法的最终判决相比,显然判定加多宝公司败诉的一审判决是不合理的。正如最高法在终审判决中指出的那样,要充分考量和尊重纠纷形成的历史成因、使用现状、消费者的认知等多种因素,以维护诚实信用并尊重客观现实为基本原则,严格遵循法律的指引,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详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类似企业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乃至官司越来越多,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的确不能轻易下谁对谁错的结论,也不宜将一方“一棍子打死”,很多事情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法律滞后的原因,造成了“扯不清”的局面,对此,法院就应当把握好判罚的标准和尺度,最大限度地不伤及企业及公众的利益。而此次“共享包装”的判决在司法实践中首开先河,就非常值得关注,也值得各级法院今后借鉴,相信这一新的判决模式,将有效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使得企业之间,最终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详细

  从“共享红罐”到“做大做强民族品牌”

  同行是冤家,但一个优秀对手也是前进道路上的帮手。近年来,凉茶行业的发展已略显疲态,这不仅是因为凉茶行业已经走过高速扩张阶段,一定程度上也与两家企业过度聚焦于对方,而忽略了自身的品类扩张和健康发展有关。结合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相爱相杀”的例子,双方该意识到,当法院已经作出最终判决,双方就应该把心思放到创新产品、提升品质上去。只有从竞争走向竞合,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凉茶行业。【详细

  最高法的这次审判,对于双方企业甚至其他企业来说,“共享红罐”只是释放出来的最低信号,如何“做大做强民族品牌”是对他们的更高要求。企业间的恶意竞争、互相拆台只会造成行业内耗、两败俱伤,加强互助共赢、资源共享才会形成合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上打响“中国造”。少一些加多宝、王老吉“红罐之争”,多一些同类品牌间的互助共赢,不论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民族品牌的构建都是十分有益的。【详细

  微言大义:

  @秋名老车神:王老吉:吃饭,睡觉,告加多宝。

  @请安静地走开:自从他们哥俩打架后,我基本都不喝了。

  @设计大泽:广药危机公关能力不行,加多宝有着很强大的营销团队。

  @电影小钢炮:我要是加多宝领导,我就会把金罐做成高档饮料,然后用红罐做大众货,这样就把王老吉的形象给矮化了,哈哈。

  @高丶小L:两个企业合并起来不是更强?改名叫……王宝强?没毛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几年间从“相爱”到“相杀”,王老吉和加多宝徒耗大量资源,白白便宜的却是广告商和律师,而凉茶行业的发展势头也已经从当初的巅峰状态逐渐滑落。如今“红罐之争”尘埃落地,早已改用金罐的加多宝是否会重温旧梦尚未可知。但是,两家企业今后将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身发展而不是行业内耗上,却是可以预期的。“和为贵”,古人的大智慧从未过时。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