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什么地方政府不敢对闹访者说“不”?

2016年12月07日 14: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闹访者多了,必然会掩盖真正上访者的合理诉求,严重时还将危害国家政权体系。为此,就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转变考核方法,改变以信访数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给予地方政府依法化解信访案件的“底气”。

  在吉林四平市,被称为“闹访家族”的郭洪伟一家,前不久被依法判刑并进入吉林省镇赉监狱服刑。自2009年以来,这个“闹访家族”串联、煽动各地访民,采取进京闹访、滋事等手段,要挟勒索政府机关,并预谋成立非法组织。(126日《半月谈》)

  信访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是公民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表达自身意见、请求解决问题的一种合法方式。但实际中,却存在滥用的现象。

  中国人最喜欢看两类故事,一类是穷书生金榜题名迎娶白富美,一类是弱女子历尽艰辛告倒大老虎。《秦香莲》、《我不是潘金莲》等就属于第二类。和秦香莲不同,李雪莲虽然上访10年,却并无冤屈,法院不能支持其诉求;相同的是,虽然过了千年,李雪莲仍试图通过“告御状、找首长”来解决问题。李雪莲是个法盲,她不相信法律,只相信人,她坚信只有找到了“包青天”,才能“伸冤”。她的这种执拗和错误,反映出官僚体系应对上访时的乏力,也暴露了信访体制本身存在的漏洞。

  从现实来看,大量的信访活动集中在省会和北京,因为上访者希望得到“大首长”的肯定。“中央是好人,地方全是坏人”,这种思维也导致一些本应在法律系统内解决的问题被引导到了政治系统。

  相较而言,地方政府对上访者的情况最为熟悉,但讽刺的是地方政府最难获得上访者的信任。上访者深信,只要自己的诉求上升到足够的政治高度,就一定能够得到满足。而一旦一些“不明真相”的“大首长”批了条子,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无能”的骂名甚至罪责。在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体制中,国家对各省市的信访工作进行通报、排名,并以此作为考核指标,地方政府为了保住“乌纱”不得不谨慎行事。为了“少出事”、“不出事”,一些地方会选择“息事宁人”,一味满足上访者的不合理要求。地方政府的这种“忍气吞声”助长了一些闹访者的嚣张气焰,促使他们不断恶意寻衅滋事,敲诈政府部门,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闹访家族”郭洪伟一家就是如此。如果说李雪莲尚是争一口气,那么郭洪伟一家则已经是在借访敛财,并不断触碰法律底线了。从2009年敲诈铁东区法院尝到甜头后,郭洪伟一家的欲望就不断膨胀,加之其父母、其妹推波助澜,逐渐发展成家族式犯罪团伙。2012年,郭洪伟等侵占同仁医院、回民医院急诊室,聚集大量访民打横幅、拉标语、闹事,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强烈愤慨。如果说最初还只是牟求个人经济利益,那么演变到最后,明显已经是在侵犯公众利益、扰乱社会秩序了。即使如此,面对“闹访家族”,地方政府在执法过程中也仍有所顾虑,害怕“惹火上身”。

  正常情况下,信访是群众不得已的选择,是寻求维权和补救的手段,但一些闹访者却利用国家对信访工作的重视,大肆扰乱信访秩序。长期来看,闹访者多了,必然会掩盖真正上访者的合理诉求,严重时还将危害国家政权体系。因而,“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歪风必须刹住。

  为此,就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转变考核方法,改变以信访数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给予地方政府依法化解信访案件的“底气”。另外,还可以建立听证等制度,对敏感或群体性的信访案件,采取召开听证会等方式,使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办法为群众所信服,用真心真情、公开公正换回信访人的信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解决信访难题要给基层政府减压

     健全责任制,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