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什么样的发展,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天空

2016年12月07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武晓娟认为,环境质量指标首次被写入“十三五”规划,意味着生态环境到了迫切需要治理的地步,也表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之一就是改善环境质量。

  “十三五”期间,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18%;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0%以上。125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发布,《规划》中提出12项约束性指标。其中涉及环境质量的8项指标,是第一次进入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126日《新京报》)

  五年规划历来被我们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环境质量指标首次被写入“十三五”规划,意味着生态环境到了迫切需要治理的地步,也表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之一就是改善环境质量。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场并不令人意外的雾霾笼罩了国内60个城市。外面是灰暗的天空,室内是嗡嗡作响的空气净化器,老人、孩子等抵抗力低下者被劝告要减少外出,即使外出,也要戴上口罩。口罩,几乎成为冬季的标配。一进入冬季,蓝天就成了奢侈品。

  雾霾难治,“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不消除污染源,消除雾霾就只能“等风来”。就像这次,虽然环保部积极部署,在60个城市统一启动预警响应,首次实现了区域高级别、大范围预警应急联动,但结果也就像河北省气象局官微调侃的,“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

  雾霾的污染源来自哪里?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难脱干系。消除这些,就牵涉到去产能、调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归根结底还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在唯GDP至上的年代,有的地方政府为追求财政收入和增加就业,不惜引进经济效益好的重污染企业,对一些企业的排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呢,为了追求利润,不重视环境保护,对整改也是能应付则应付。

  因此,这些年,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为改善生态环境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却打了折扣。今年7月,晋城受到环保部批评,山西省环保厅专门成立督察组对其进行督察。结果呢,督察组在的时候,企业摆出一副停产整顿的模样,当地环保部门也拿出不消除污染誓不罢休的姿态;可督察组一走,本该停产的企业又继续生产了。还有这次,虽然环保部在1129日晚提前函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6地,提示实施区域联动,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并派出4个督察组进行督查,但还是有部分企业弄虚作假,不能稳定达标排放。

  如今,环境指标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并“将对实施情况定期监测评估,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这预示着未来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因而,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不能再单单盯着企业效益;企业生产时,也不能再只顾利润。

  经济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着我们有什么样的天空,什么样的生态环境。规划已经为我们提出了目标和条件,关键就在如何落实。(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规划、决策生态优先方能防患未然

     十面霾伏,该等一场什么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