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十面霾伏,该等一场什么风

2016年12月06日 08:03   来源:钱江晚报   刘雪松

  天底下没有不正经的风,只有不正经抓大气环境治理的人。

  十面霾伏,该等一场什么风

  一场影响全国7省市、60多个城市的严重雾霾,不期而至。环保部在通报中陈述这场大面积、区域性空气重污染时,特别强调是“受明显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同时强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这60多个城市,统一启动了预警响应,首次实现了区域高级别、大范围预警应急联动。

  与环保部通报有得一拼的,是河北省气象局官微12月4日傍晚发布的霾红色预警,这条信息除了告知当夜至次日上午,河北多地有重度霾,而且对外表示期盼:“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

  全国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这个预警联动机制的创新,可圈可点。但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点名批评之后,整个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然需要回到直面问题的根本性命题上来。

  常识告诉我们,“明显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大面积雾霾的成因中是次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或者说祸首,还是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而这轮雾霾面积越大、区域越广,表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到位,说明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60多个城市大区域的预警、抗霾机制,也顶多只能说明像消防队一样,几个消防队一起接到了警报和任务,但火势还在,隐患还在。

  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区域级别之高、预警范围之广,首先暴露出来的是问题,而不是成绩。“大家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除雾霾”。可能河北气象局官微的小编,是想模仿前几天国家气象局的气象播报,耍几句受众喜闻乐见的“人性化”、俏皮话,但实际上,它一不留神还是流露了很多地方、很多部门的心里话。这就是,靠天除霾。

  雾霾,作为环境污染谈霾色变的头号公敌,到了今天这个份儿上,还把靠正经的风来吹一把去霾,当成公开话、大实话,这是看上去俏皮、但令人无比失望的一件事情。我们在治理污染、监督执法过程当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不把平时当战时,等到雾霾大面积构成之后,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平时就应该关停、控制的污染源,到了雾霾来袭的时候才必须关停。然后导致的另外一个怪现象就是,本来不应该连累受影响的诸如市民正常的交通出行等等,也跟着连累起来了。实际上这反映的就是我们在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上的一种本末倒置现象——平时少战、免战,预警来了“抗战”、全战。

  “大家忍一忍”,是俏皮话,更是实在话。这时候“忍”着不排污、甚至不生产、不开车,等风正经了,就“忍”过去了,该咋咋的。这应该不是哪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抗霾”心态。

  对于真正科学治理、责任治理、主动治理的大气环境工作来说,雾霾的构成,跟风的正不正经没有关系。靠整天刮个不停、能够驱散雾霾的正经风,是不可能把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风一停下来,大气环境的原形就毕露了。再说风把这儿的污染物吹走了,你说它是正经的风。但是这些污染物刮到别的地方,对于处在下风口的地方来说,这场风它反而是不正经的。所以,天底下没有不正经的风,只有不正经抓大气环境治理的人。因此,中国治理大气,迫切需要一场风,但它是一场正正经经、彻彻底底的法治之风、问责之风、制度之风。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买不买空气,专家的话要听?    2016年11月30日
  • ·治霾,靠理智更靠担当    2016年11月29日
  • ·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雾霾治理    2016年11月16日
  • ·雾霾天,责任不能跟着“霾化”    2016年11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