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一项研究中提到,从北京一次雾霾天的14份空气样本中检测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一些媒体把耐药性基因等同于耐药菌,从而推论出“呼吸了这样的空气,将导致药物失去作用”。北京市卫计委作出回应称,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强。(11月27日《人民日报》)
在这篇论文被国内媒体报道后,立刻引发众多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解读,多为危言耸听的“标题党”模式,一看就知道是在借势营销,吸粉和提高阅读量罢了。对于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信息,本身就需要由行业专家来分析解读,做出权威性的判断和回应。而国内媒体和自媒体的相关专业素养普遍低下,在以往的类似事件里,已多次暴露出它们的无知和自大,总是夸大其词、过度阐释曲解,不仅没有向公众传递正确信息,反而成为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次也不例外。
“雾霾中含耐药性基因”对人体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因呼吸而引发感染疾病且“无药可用”,论文作者已经有过相关回复,“这些都是细菌基因,它们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只有出现在有活性的致病性细菌中时才会成为问题,不会对人类产生直接影响。”应该说这就能够释清问题了,但还是受制于专业性特征,这种解释不够通俗易懂,没有谣言里耸人听闻的词汇有力,并未打消普通人的疑虑,很多人仍然陷入恐慌情绪之中,甚至认为政府部门和专家的解释,都是在有意开脱责任。
科学家研究雾霾里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只是从一个细微的角度看抗生素与耐药菌、人、动物的关系,这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在科学细分化的当下,每一个领域都有无数人在做研究,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索发现,以期了解事实,寻找到答案。细菌、基因都是专业性极强的科学领域,普通民众并不掌握太多知识,容易害怕“细菌”这个词,加上国内对“基因”的长期“妖魔化”,民众早就惶恐不安了,当二者一起出现时,很多人更是被吓倒了。
须知,细菌在环境里无所不在,并非所有细菌都会让人生病,何况人体内就有大量细菌,离开细菌我们甚至不能存活,而基因则是生命密码,每一个生物体都不可或缺。如果了解这些基础常识的话,或许就能理性看待“雾霾耐药菌”问题了,不会被“标题党”吓倒,而是仔细分析事实,寻找科学依据和答案。
显然,普通民众最需要掌握的是科学方法,通过适当的途径,寻找和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从而辨别各种真伪信息,不再陷入谣言、“标题党”的套路。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获取途径非常多,最简单的就是通过部分科普网站,比如科学松鼠会、果壳、知乎等,查阅、咨询专业人士的观点。只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即可摆脱谣言困扰,下次再遇到类似事件,先冷静下,自己动手科普下吧,别轻易被吓倒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