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家谈]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年初财税数据已给出答案

2017年03月2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以1-2月份数据为观察窗口,纵向对比2015年至2017年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企稳态势明显。与此同时,我国一直采取敞开大门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了中国力量。

  财政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4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69亿元,增长14.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27833亿元,同比增长16.6%;非税收入3621亿元,同比增长2.9%。(3月16日《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怎么走?是稳健发展还是“硬着陆”?世界各国对此高度关注。从近几年的发展轨迹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实现稳健的发展。从近三年的财政收入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明显提升。考虑春节等因素,以1-2月份数据为观察窗口,纵向对比2015年至2017年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经济企稳态势明显。

  1-2月份的财政收入总体增幅,2015年仅为3.2%,2016年上升至6.3%,2017年则达到14.9%。在我国进行减税的条件下取得的财政收入增幅,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税收改革呈现优化趋势,减税后收入增加,减税有利于经济发展。营改增之后,增值税覆盖整个国民经济行业,增值税的变化能够反应国民经济面貌。数据显示,2015年1-2月的增值税同比增长2.2%,2016年同期为10.3%,2017年同比增长7.2%。2016年增幅较大主要与2015年基数较低有关系,2017年增速较快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工业增值税受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带动(1-2月上涨7.3%)增长7.8%;商业增值税受春节期间消费旺盛带动增长29.6%,由此也能看出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增值税能体现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那么企业所得税则体现出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体现。1-2月我国企业所得税增幅变化展现出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2015年企业所得同比增长10%,其中工业企业所得税下降3.3%,金融业所得税增长33.7%,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增长8.2%;到2016年,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9%,可谓少了一半,说明企业遇到困难,利润空间收窄。从具体行业来说,工业企业所得税下降2.6%,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金融业企业所得税增幅下降1.2%,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增长14%,实现了逆势上涨。2017年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7.9%,各行业都实现了盈利,说明我国经济经过调整之后,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

  个人所得税主要反映我国居民工资收入的变化情况。新常态下,我国GDP增幅微调,但居民个人收入增幅较快,经济发展惠及百姓。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7.1%,2016年同期个人所得税逆势上涨22.2%,2017年1-2月实现了高达40.8%的增幅,同时2016年底个人所得税首次超万亿元。当然,个人所得税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个税需要改革,在实施全面营改增为企业减税之后,对个人的减税降费也需要提上日程。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国进出口处于疲软状态。2015年和2016年,1-2月的进出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消费税等都呈现下降态势。2017年1-2月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增长46.4%,关税同比增长37.2%。这一增势除了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外,也与我国进出口贸易恢复有重要关系。特别是2017年1-2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口大幅增长41.5%,说明在美国等部分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我国一直采取敞开大门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2017年财税改革:攻坚克难,重在落实 

     一图读懂2016年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