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制造业PMI弱运行 亟须提振“三大需求”

2016年08月0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认为,下半年我国经济要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就必须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点要求我们要从中国经济成长的中长期来考虑。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严峻形势,我们亟须提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且重视外需的稳定,以增强发展动能。  

  国家统计局消息,2016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微低于临界点。(8月1日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

  今年前7个月,制造业PMI指数总体呈弱势运行态势。1、2月份与7月份的PMI指数在50临界点下方,3-6月份的PMI指数则在临界点之上。其中,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之所以微低于临界点,除了外需因素外,也与近期不少省份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工业的弱势,服务业已成为引领增长的新引擎。此外,农林牧渔业也是保持增长。可以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尤其是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是不小。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决策部署。会议指出,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是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促使我国工业、制造业经营效益向好,必须着力降成本、促转型,把加快孕育发展新动能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加快科技创新和进步。

  我们应当关注到,除了前7月制造业PMI弱运行之外,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也不乐观。1-6月,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为6.2%,大体与同期工业增加值相当。这与石油、炼焦的短期大幅增长有关,也意味着阻碍工业效率增高的许多深层次矛盾远未真正解决。此外,制造业民企的利润增长并没有亮眼之处,国企甚至是连续近20个月负增长。制造业萎靡,恐怕会令下一阶段的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因此,我们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能仅仅盯住短期,而应从中国经济成长的中长期来考虑。一味地炒楼市、炒汇市、炒理财,炒这炒那,“中国制造”就没有成长之魂,企业就只能永远在低端制造领域里混,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竞争力。

  制造业PMI的统计,既考察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等的指标,也包含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等方面的指标,这些可以侧面揭示宏观经济的状态。下半年我国经济要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就必须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严峻形势,亟须提振“三大需求”,以增强发展动能。

  其一,亟须提振投资需求。民间投资急剧下滑,已经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继5月份之后,国务院于7月25日又组成督导组,分赴7个省(市)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导。笔者以为,导致民间投资增速仅2.8%低增长的成因不少,比如有政策落实、货币财政政策等,但更大的问题是对投资机会的彷徨和观望,即投哪里、怎么投?

  “三去一降一补”不能仅止于口号,改革也不是隔鞋挠痒,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不能只盯着GDP、房产等几个生硬数据,要防止高杠杆下的“脱实向虚”,要引导企业把投资放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方面,加大原创性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防止投资结构畸形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

  其二,亟须提振消费需求。多年来,服务业可谓“一枝独秀”,占据经济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消费热点不断呈现,健康、信息等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尤其是“互联网+”消费更是保持较快增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消费升级时期,消费者追求品质和精进体验的要求将影响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娱乐、养老等众多领域,并带来更为多元的需求。我们要注重以产业升级来带动消费升级,更要注重让消费升级来推动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其三,亟须重视外需的稳定。现在全球经济低迷,外需不振也很难一时改变。各地政府要重视利用外资结构的优化,而外向型企业也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快,我们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然而面对日趋强化的要素资源约束,企业要克服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竞争力低,以及以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柔性化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装备应用水平不高等各种问题。只有先强壮筋骨、苦练“内功”,企业才能适应全球新的竞争形势。(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去一降一补”任重道远

     提升软价值,才是中国制造业真正的“补短板”

     “三去一降一补”要以市场手段为主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