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乔瑞庆:房地产“去库存”不要忘记“防泡沫”

2016年07月29日 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当前形势下,房地产泡沫仍然存在,不能因为高库存和部分城市房价呈现下降趋势而无视房价整体上涨势头的存在。在推进城镇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完成“去库存”和“降成本”的迫切任务中,房价没理由也不应该再“涨”。地方政府看到房价上涨的益处时,千万不要忘记“资产泡沫”的危险!

资料图片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供给侧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但一些地方、某些领域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比如房地产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去房产泡沫降房价,然而一些地方房价却出现了明显上涨,地方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足,需要探索调整。(7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

   7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在股市哀声一片、债市存在违约风险、理财产品不温不火、黄金及金融衍生品不被热追的背景下,这“资产泡沫”指的是什么?房地产泡沫,舍此无他。

  李佐军“房地产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去房产泡沫降房价”的观点可谓直指要害,一针见血。这是在提醒人们,房地产泡沫没有消失。尽管库存高企,房价上涨的势头却没有减弱。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其中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55个,同比上涨的城市有57个。令人忧虑的是,房价涨势已经由一线城市转移到二线城市。合肥、厦门、南京的涨幅已经超过一线城市,全国领涨。高库存与高房价并存,已经是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既不利于去库存,也不利于降成本。虽然高房价抑制了购房需求,但也提高了租金。

  “去库存”的着力点可以是需求侧,而落脚点则要在“供给侧”。不能因为房地产走进所谓的“白银时代”而无视房地产商对高利润率的追求;不能因为高库存和部分城市房价呈现下降趋势而无视房价整体上涨势头的存在。“去库存”只是推进房地产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手段,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不仅是消化商品房存量,更要控制增量,让供给总量与居民真实购买需求量及支付能力相匹配,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然而,有些地方在落实“去库存”任务时,为操作方便,简单处理,并没有从供给侧而是从需求侧提出政策。比如,有些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居民买房。这的确可以刺激购房需求,消化一部分商品房存量,但同时也刺激了供给。房地产商不仅不顺应市场规律降价,反而要借势提价,同时加大新楼盘的开发力度,致使房价上升,库存总量不变甚至增加。这样的政策于“去库存”何益?于“降成本”何益?

  有些地方对房地产泡沫认识不足,除了土地财政、忍受不了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政绩观扭曲等原因外,还受到一些所谓“专家学者”的影响。这些“专家”无视目前商品房库存高企的现实,习惯于从理论中、从西方国家房地产业畸形发展中论证房价上涨的合理性,穿凿附会、生搬硬套、自说自话,用精心截取的数据和图表去说服地方主政者房价不但要“涨”,而且会一直“涨”。这样的“论证”除了吹大房地产泡沫,别无他用。

  在推进城镇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完成“去库存”和“降成本”的迫切任务中,房价没理由也不应该再“涨”。地方政府看到房价上涨的益处时,千万不要忘记“资产泡沫”的危险!(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关键在“去什么、补什么”

     楼市“冰火两重天” 调控之路走向何方?

     楼市去库存要打持久战而非加杠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